孩子虽然不是大人,但也是如此呢,比如小派和孩子之间,因为小派自己是个逗比,所以孩子和小派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也没把小派当回事。
她会玩小派的头发,会打开小派的衣柜,小派的衣服,只要她喜欢,就会开开心心抱到她衣柜里去。
家里买了颜色相似的牙刷,为了不彼此混一起,她会在刷牙上贴个粘贴,写上各自的名字,她的那一只,写的是她自己的大名,小派的那只,则写上小派在家里的诨名,“二丫”。
小派很少和女儿生气,和女儿在一起玩闹就跟姐妹似的,只有一次,小派替女儿检查作业,告诉她有错题,她没改。
小派生气了。
平时和女儿争执,打打闹闹,绝交两分钟是常事,很快和好,又是嘻哈母女二人组。
但这一次,任凭女儿对小派挤眉弄眼,小派也很严肃,没搭理她。
一个小时过去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
整整一天过去了。
直到第二天,女儿收起嘻哈的态度,郑重找小派承认错误,小派才搭理她。
自此,别的时候,小派和女儿依然打闹,但对小派的劳动,无论哪方面的劳动,检查作业,烧好一餐饭,替女儿叠了被子或是送女儿去补习,女儿都会十分珍惜配合。
为什么小派那时候会这么做,会对女儿这么严厉呢?至于那些孩子触及了底线,也不说不的父母,也是蛮多的。
小派是兼职围棋老师,常常看到孩子生气的时候,对自己的父母拳打脚踢,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父母不但不反对,还对孩子笑嘻嘻。
明星也有,参加真人秀节目的王宝强,女儿不让他睡觉,让他罚站,王宝强就笑嘻嘻站着,从王宝强平时接受采访看出来,女儿对王宝强这样,是被王宝强一贯允许的。
论坛上,也有年迈的父母吐槽,悔不当初太宠溺孩子了,说年轻的时候带孩子出门,背着大包小包,还要替孩子拿水,现在孩子长大了不仅啃老,还不帮父母干活,不帮父母拿重物,更别提搬煤气罐了。后悔也来不及,说到底,还是怪自己,因为孩子的行为模式,孩子对自己的态度,从小就是被自己允许的。
当我们觉得孩子不如人意,觉得孩子不珍惜我们的劳动,觉得孩子对我们不好,反过来看看自己。
也有爸爸妈妈说,我没有让孩子不珍惜啊,我说了要对爸爸妈妈有礼貌。
亲,孩子对你没礼貌,打你的时候,您一面笑嘻嘻,一面说宝宝你要有礼貌,孩子要怎么样才能忽略你的表情,直达您与表情完全相反,《冰与火之歌》一般的内心?
对待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一致,表情和语言一致,今天和明天一致。不然孩子会懵掉,他们猜不透爸爸妈妈风云诡谲波澜壮阔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壮怀激烈出尔反尔的内心。好吧,不是马云,是教育心理学家说的。
也有爸爸妈妈说了,我表情和语言一致,但孩子还是不听。
亲,当我们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还是不听,就是反省自己的时候了——是不是我们平时的言行和我们对孩子说的话恰好相反?比如我们一面要求孩子尊重爸爸妈妈的劳动,一面马路上随手扔垃圾,对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完全无动于衷,毫不珍惜。
这种情况,孩子当然不会听。
并且在孩子不这么做的时候,大声说不。
我们的言行越一致,表达越清晰、坚定,孩子越能够做到。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