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优有一阵子特别不听话,我说她1句,她能回我10句,而且振振有词。 我要是多说她几句,她就会生气的跑回自己的房间,“嘭”的一声把门重重的关上。 有时候着急出门,我在这边急的直跺脚,一遍一遍催促她,可人家跟没事人似的,好像没听到我的话一样; 而且平时拉着我和爸爸陪她玩游戏,不能让她输,一输就哭个没完。 ……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优妈都是耐心的开导孩子,可我发现,我的一次次“谆谆教导”,并没有让小优变得懂事起来。直到偶然的一次机会,我陪小优一起睡,由于白天实在是累了一整天,躺到床上后就一动也不想动了,可是还得给小优脱衣服,我就试探性的跟小优说:“好孩子,妈妈今天有点累,你可不可以试着自己脱下衣服呢?妈妈相信你可以的。” 本来没抱多大希望,可没想到,小优真的开始自己脱衣服。虽然笨手笨脚撕扯了好一会儿,但最后是她自己脱的。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抱起小优说:“优优真
01孩子“吃亏”了,你会怎么办? 姑且把他们称为A妈妈和B妈妈吧。 A妈妈和B妈妈,在面对孩子的“吃亏”问题上,是两个极端的缩影。 A妈妈呢,大家一定很熟悉,就是在小区里“最最不吃亏”的那个。她总是害怕孩子在外吃亏,受委屈,一副“总有刁民想害朕”的表情。 她教孩子 :“有人打你,你就打他”、“有好东西赶快抢。”如果孩子因为观察对方的情势而迟了一步出手,A妈妈甚至会自己出马,替孩子打人、出气。 A妈妈非常得意,因为在小区里没有人敢欺负他的孩子。但是,A孩子的内心才是我最关注的。据很多人说,A的孩子内心脆弱、任性、自私、暴戾,总之是一些不良性格。 B妈妈呢?则是一个淡定、从容的智慧妈妈。有一天,她的女儿在小区里被一个小男孩推倒在地上,手臂还有一点点擦伤。孩子受了欺负,哪个做父母的不心疼呢? 当时B妈妈很想
文/慧慧乐乐妈 昨天中午又带着乐乐出去玩,可能是中午大家都在午睡,只有两三个人,而且还都是爸爸带着孩子在玩,几个孩子都在三四岁左右,大人都在看手机,几个孩子也是各玩各的,可能因为人少,所以孩子在滑梯上也不是那么热衷,玩几下后就去地上找东西,看到有小树枝就赶紧捡起来玩,孩子的爸爸看到了立马大声的说:赶紧放下,不可以玩树枝。孩子扔掉树枝后爸爸又去看手机了,没一会孩子又捡了一个什么来玩,他爸爸看到了又说这个不可以玩。孩子不肯扔,爸爸走过去强制扔掉了。他让孩子去玩滑梯,孩子走了几步估计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又不去玩,围着花圃走了起来,然后趴在上面翻着什么,孩子的爸爸看到后直接说:让你不要玩那些脏兮兮的东西没听见吗?你再玩我就打你了。然后把孩子拉到滑梯上,孩子非常的不乐意但是又无可奈何。 乐乐在
2月17日,“男子当街脱光女童衣服将其强行拖走”的网帖被大量转发。该帖图文并茂地称,四川宜宾一男子在下着雨的大冷天将一女娃上衣强行脱掉,并当街拖行。记者调查了解到,网帖内容基本属实,男子和女娃是一对父女,当天,女儿死活不肯穿外套,犟得很,父亲一气之下把孩子的衣服都脱光了强行拖走,而平时,父亲很爱女儿――女儿要啥就给买啥。 大家都懂得溺爱是害的道理,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到对孩子的溺爱中,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两个孩子,所谓“物以稀为贵”,想不溺爱孩子似乎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保持理性,都努力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保持在正确健康的轨道内。如果父母的教育在溺爱和暴力间游走,那么,这种反差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乖戾无常,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大。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个孩子也不
我的孩子小名叫做圆子。和许多小朋友一样,很喜欢跟妈妈一起读绘本,包括《大卫,不可以》这本书; 我和许多妈妈一样,第一次给圆子读《大卫,不可以》时着实犹豫了 —— 怎么可以有这么多“不可以”?然而,直到犹豫地读到“宝贝,来这里……大卫乖,我爱你!”心中顿时温情一片、升起无限的感激与感慨:多么睿智的妈妈,多么重要的提醒。 中国当代的妈妈、尤其是新生代的妈妈们,普遍对于过分压抑与拘谨的传统教育模式深恶痛绝,都渴望给自己的孩子更多自由、更大空间,渴望他们能够像西方的孩子一样保持天性、张扬个性。所以,这样的妈妈们常常提醒自己: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要对孩子说“不可以”。 这本是孩子们的福音,可是凡事过犹不及、妈妈们的困惑很快就接踵而至—— 当孩子把你刚收拾好的屋子弄得一蹋糊涂; 当孩子在公共餐厅里上窜下跳、嬉戏尖叫;
“蓉蓉,我家欢欢出生已经50天了,可我很少看到他会笑,我很担心,宝宝发育是不是有点慢呀?朵朵是什么时候开始会笑的。”经常和陈蓉交流育儿经验的好友发来信息述说她的忧虑。陈蓉告诉她:“不要担心,每个孩子的发育会有个体差异,朵朵在满月后开始微笑,也不算早,有的小孩出生后不几天就会笑,可是多半是 ‘睡笑’。” 微笑是人类最基本的动作,是表达感情最温柔的手段,它和语言一样,能让人们互相沟通和传递感情。宝宝一般在出生第10~20天或者更早的时候就会微笑,到三个月左右会出声笑。婴儿的微笑是最迷人的,会让他的父母欢欣鼓舞,心甘情愿地享受抚育婴儿的艰辛。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越早会笑的孩子越聪明”,从大脑的发育和神经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比较科学的。宝贝的微笑分为“自
1.了解叛逆期成因 处于叛逆期的宝宝一般表现出我行我素的行为方式,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他们自己观察的世界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想事情,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不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当他的我行我素跟大人的意愿不一致时,孩子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示反抗,表现出很叛逆的行为特征。 2.尊重孩子 父母在了解叛逆期的前提下,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尊重,而不是责骂或者硬性要求孩子按照大人意愿行事。当家长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反过来他们也会尊重家长,愿意听从家长的规劝,或者愿意接受家长的一些观念。 3.建立共同规则 当孩子的做法违背社会的规则时,一味的纵容孩子和严厉的批评都是有偏颇的,当然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一个共同的规则。父母与孩子首先在规则上找到认同,让宝宝在认同规则的基础上再去规范他的思想
这个时候,妈妈得到一口算神器,小孩儿学了几遍,顿时就茅塞顿开,眉笑颜开,再也不用为数学发愁了。 这广告看得我身边的妈妈都心痒痒。她们不止一次地问我,要不要买给孩子用啊?我也正愁着,上了中班还在掰着手指数数。有的孩子都已经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我顺着她们的话点头沉思:是啊,差距可真大啊。为什么天才总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都还在掰着手指呢? 但重点是,为嘛我看见蔡小姐掰着手指数着十的萌蠢模样还觉得特别可爱。我可不忍打断她,甚至在她绞尽脑汁想不出答案的时候,我还会怂恿她,来啊,手指不够脚趾来添啊。 蔡先森看了,总忍不住唾我一口,你到底是不是亲妈啊? 哼,我当然是亲妈,那些逼着孩子还在懵懂未知的时候口算心算神算的才是后妈好吗? 学数字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掰着手指或脚趾,都是正常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那么多,不如拖一拖。——《拖延症》 一 个 小 时 . . . 以上这个场景妈妈们是不是很熟悉? 其实,类似这样的“拖延症”症状在现代生活中非常常见,危害也绝不仅仅是“惹妈妈生气”这么简单。它不仅会耽误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了还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拖延症有一定的“传染性”,往往父母自己就是拖延症“患者”的,孩子也会很快被传染,而处在作息习惯、身心健康养成期的儿童更需要科学规律的时间管理能力。 那么,对于很多没有时间概念,甚至连钟表都看不懂的小豆丁来说,如何让他们认识到“时间”的概念,又如何引导他们管控好自己的时间呢? 方法1:沙漏 沙漏又叫沙钟,早在钟表发明之前,老祖
活动目标: 1.体会“根据蛇的特点开展想象”的快乐,并进行大胆表达。 2.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友好互动的美妙境界。 活动准备: 幼儿作画工具、PPT、图画书人手一份、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包裹”引出活动 1.T: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克里克塔”。 猜猜“克里克塔”是什么意思? (克里克塔到底会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讲述:从前,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老太太,名字叫路易斯·波特,(人们叫她“波特太太”幼儿其说。)她有一个儿子,在巴西研究爬行动物。一天早上,邮递员送来一个奇怪的包裹。 T:看一看,包裹在哪里?什么叫包裹?有没有见过包裹?故事里说“这是个奇怪的包裹”,你觉得它奇怪吗?为什么觉得它奇怪?
一个下雨天,小男孩和奶奶在路边等待巴士。被大雨淋湿的他焦躁不安,但是,在奶奶温柔和充满想象力的指引下,小男孩看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另一面美好。 关于抱怨 “奶奶,雨这么大,我们为什么还要等巴士啊?” “树叶也会口渴的。你没看见大树正在用吸管喝水吗?” 每一株花草、一颗树木,都是有生命力的。奶奶用丰富的想象力,让孩子忘记了下雨的烦恼,而将注意转到树木的滋养生长上,让他用心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生活中遇到麻烦时,我们是不是会忍不住抱怨呢?换个角度看世界,原来那些令你心烦意乱的事情,蕴藏着另一种伟大的意义。 关于欲望 “奶奶,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我同学那样有辆自己的车呢?这样就不用等巴士了。” “宝贝,我们干嘛需要车呢~你已经有一辆会喷火的巴士了。多酷呀!”
阿桂是女儿上幼儿园中班时来的,圆圆的脸、大大的眼,蛮可爱的样子,看见我们大人时脸上会露出怯怯的笑,女儿就读的幼儿园是非寄宿制的,但阿桂却是周末甚至第二周的周末才被家长接走,余下的每个夜晚,他或是住在年轻的、还未成家的班主任老师家,或是住在一位热心善良的园医阿姨家,我对阿桂这种奇怪的被托管方式极为不解,后来从老师那儿了解到,阿桂的父母离异了,妈妈是做销售工作的,平常很忙,常常加班,晚上没办法照看孩子,所以她只有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知道阿桂的情况后,我在心里很替这个小男孩难过和担忧。 每天去接女儿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阿桂和班上的小伙伴们在幼儿园的草坪上玩得很开心,但随着家长们陆续来把自己的孩子接走,和阿桂玩耍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阿桂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空旷的草地上。如果不赶时间,我通常会耐心等着女儿陪阿桂多玩一会儿,有几次阿桂还会跟在我们身后走到幼儿园
为什么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外国人却能一个人带一团队孩子? 先说个实例:我之前的英语老师。一个澳洲的老爷子。和我聊起来的时候也说,他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养个小孩会忙不过来。 他说他的作息基本上早上面包吐司加奶油色拉,高兴么煎个蛋煮个咖啡。衣服设定好在早饭的时候洗,吃完饭,几个孩子和他分别收盘子,拖地,晒衣服。弄完了上午一家几口人还能打个球什么的。中午来个面,或者批萨配土豆泥,色拉或者汤(汤一般买个罐头再往里面扔点新鲜蔬菜。)吃完放水池,下午熟睡的午睡,做作业的做作业。看书的看书。晚上同样,搞点吃得的然后把一天的碗扔到洗碗机一口气洗完。衣服收好。夜里聊聊天,看看书就睡了。他说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忙的。 和他聊下来以后我感觉,中国人之所以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有以下几点: 1、我们做饭前后花费的时间长 主要是做饭的方式往往依靠人力手工,他们白
虽说奥运会的组织工作糟糕透顶,先是被爆出各种运动场馆准备工作一塌糊涂,然后是比赛的泳池一夜由蓝变成绿: 再是升起的中国国旗是错的…… 总之,各种情况都是醉醉的……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自打傅园慧的表情包出现后,巴西奥运会陡然让人觉得有意思起来。 金牌数不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真性情和人情味。看孙杨回击霍顿攻击言论时的霸气回应“我是1500米之王!”,大家直呼太爽; 看秦凯在女子三米板领奖结束运动员绕场一周时,冲上前去和何姿求婚告白,我们大呼浪漫; 看谌龙夺冠后和场边的女友王适娴甜蜜和温暖的互动,我们大喊,狗粮撒太多啦~~ 哇,似乎是第一次,在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们会如此肆意地
但是,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Dweck很严肃地提到,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可是在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哦!因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区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不会变化的。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所以,当孩子表现好时夸他们“聪明”,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只和那些定量的天赋有关。Carol Dweck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她指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也更强。 这个成长型思维的概念,被绝大多数美国学校实践化了,比如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每个问题该怎么转换思维的对照表就贴在美国教室里。除此之外,Carol Dweck教授还提出了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可行的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方法。
一位英国孕妈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晕厥不醒,她3岁的大女儿Emma自己拨打急救电话,接下来的事让医生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没法看视频的妈妈,可以看下面这组截图。 Emma不但描述了妈妈的情况,还清晰的报上了自家地址,急救人员赶到,救治了她的妈妈。 很多医生大V和急救组织都转发并且大加赞赏:小女孩没有哭闹太镇定了,她的表达、症状描述得很清晰,帮了急救人员的大忙。 连Emma的妈妈也想不到女儿可以那么冷静。其实,是你教的好啦。 看了视频,感动之余,我想作为妈妈,我们应该学到点什么才行。 那么如果我们碰到了这样的
孩子在暑假时,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外出受到意外伤害,就天天让他们待在家里,认为这样很安全。其实不一定,如果父母疏忽的话,家里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需要格外地注意。 放暑假了,小孩在家的时间多了,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要老往外跑,出现意外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但是,就算是在家里,好奇的他们也会种种发生意外,很多小小的疏忽就足以引起大灾祸,父母应更为谨慎! 安全疏忽一:防护栏间隔太宽,宝宝爬上去时被卡脖子 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睡觉的小床,防护栏是必不可少的,它是防止孩子睡觉时调皮掉下床的保护器,但千万不要忽视,这保护器也可能变成“凶器”。 有些儿童床的防护栏间隔过宽,宝宝总会好奇地将头深处防护栏玩耍,这样的动作很容易卡住宝宝的脖子。为了避免危险,赶紧看看家里儿童床的防护栏吧
你想做个拖后腿的家长么 我们的孩子们往往比我们想象中具备更多的能力,家长们常常惊讶于他们的新技能,其实不一定是他们刚刚掌握,而是家长们刚刚才肯让他们尝试。你想做个“拖后腿”的家长么? 基于蒙台梭利的理论,六岁前的孩子都处于“有吸收力的思维”(Absorbent Mind)时期,他们开始用周围的环境和经验来构建“自我”。作为孩子生命中最先接触到的成人——父母,我们有机会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和经验,来帮助他们完成这种自我构建。 让孩子参与到日常家务当中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看了5分钟电视,那就少了5分钟用来吸收经验的时间,这是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却很容易被忽视的事实。你可能会说,我很忙,我白天上班,下了班还有很多家务要做,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进行所谓的自我构建。那么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到日常家务当中。
“听话”,这是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 一位咨询者谈起父母对他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小的时候,姥姥照看我,妈妈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要听姥姥的话。妈妈下班回来之后也常常问我,今天听姥姥的话没有。我三岁后上了幼儿园,妈妈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临走时也总是一句话,听阿姨的话;每天晚上去接我,也常常问我,今天听阿姨的话没有。 我上小学时,每天都叮嘱我听老师的话,上课要用心听老师讲。上了中学还是经常叮嘱听老师的话。后来我工作了,也经常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的脸色办 事。好像在我的记忆中,‘听话’二字是妈妈对我讲得最多的。” 尽管没有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但从我平时对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察和我对一些同学的访谈中,可以总结出“听话”
以下介绍几种方法,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帮助孩子接受别人身上存在的“不一样”的地方,并正确看待这些差异。 方法1:“柠檬”训练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柠檬,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可以在地上滚柠檬,也可以品尝或是闻其气味。然后把柠檬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刚才玩的那个。 虽然有些柠檬脏了,弄瘪了,还有些上面有牙印,孩子们还是会认为自己的那个是最好的。 提示:把柠檬皮剥掉,再让孩子找出自己的那个柠檬,这时孩子便无法辨认了。这个活动能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人的外表存在差异,但内心都是一样的。 方法2:分析特征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镜、不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 提示:告诉孩子一个事实,每个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