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妈妈得到一口算神器,小孩儿学了几遍,顿时就茅塞顿开,眉笑颜开,再也不用为数学发愁了。
这广告看得我身边的妈妈都心痒痒。她们不止一次地问我,要不要买给孩子用啊?我也正愁着,上了中班还在掰着手指数数。有的孩子都已经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我顺着她们的话点头沉思:是啊,差距可真大啊。为什么天才总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都还在掰着手指呢?
但重点是,为嘛我看见蔡小姐掰着手指数着十的萌蠢模样还觉得特别可爱。我可不忍打断她,甚至在她绞尽脑汁想不出答案的时候,我还会怂恿她,来啊,手指不够脚趾来添啊。
蔡先森看了,总忍不住唾我一口,你到底是不是亲妈啊?
哼,我当然是亲妈,那些逼着孩子还在懵懂未知的时候口算心算神算的才是后妈好吗?
小区里有一个老人,时不时地向周围人炫耀自己2岁的孙子有多牛逼。话还没说清楚,就可以从1数到100。我饶有趣味地看过这场表演,只要老人一起头,他真的可以一口气数到底。但你问他,手里有几颗糖的时候,他直愣愣地看着5颗,却答不上来。
因为,他根本不明白数字的概念,就连最基本的数字与数量之间的对应,他都还没弄清楚。他之所以能够数到100,完全是在死记硬背,是长时间机械地重复得到的结果,并无其他意义可言。
你只能说这个孩子的记忆里不错,但关于数学如何太相谈过早。
所以,教孩子认识数字,形成对数与形、数与量的概念意识,比单纯的数数更重要。
你可以有意识地在平时的人事物里加入量的概念,如一只小猫,两朵小花,三个苹果……,或者念一些儿歌或编一些比较好记的顺口溜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在蔡小姐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结合实物,掰着她的手指头,一目了然地帮她建立数与数量的关系。
所以关于数学启蒙,不必急功近利,孩子慢慢来,你也定定心。
打稳了基础,就算掰着手指又如何?
看似神奇的速算能力,其实不过是标准训练得来的。
所以,即便孩子不会速算,也不代表他的智商比会速算的孩子低,因为,速算与记忆力有关,仅此而已。
那你会问,什么时候可以有规划地对孩子开始数学启蒙?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积累一些数学知识,思维发展也总算进入具体形象阶段,这个时候再通过大人适当引导,以形象、具体的题材切入,比如通过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他就能顺利地掌握数学概念与数学的关系,以及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比如一瓶牛奶再加一瓶牛奶,就是两瓶牛奶。
但这个时候,他还并不能懂数字的概念。
也许他知道2个苹果加3个苹果一共是5个苹果,但却不知道2+3等于5。
因为这个阶段,他只能直观地在脑海中摆放出2个苹果和3个苹果,但对于“2+3”这样一个抽象的运算,以他目前的思维能力,其实是达不到的。
这是正常生长发展,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急躁。
当然,我还想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的速度与轨迹,就如同说话与走路一样,你不必担心他两岁了还不会数数,也许他的特长是语言呢。
所以,孩子慢慢走,你也需要慢慢等。
所有的事物都有水到渠成的时候,前提是你需要有一颗从容的心。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