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教育资讯>教育热点>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2018年02月24日 16:55出处:亲亲宝贝网作者:亲亲宝贝网阅读次数:228
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往往倾注最深沉的爱,其实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往往倾注最深沉的爱,其实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父母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昨天,表妹带着五岁的女儿莎莎一起参加家庭聚餐,席间聊起下周幼儿园开学将至。

她忧心忡忡地谈起,上学期刚入园,每次送莎莎去校门口,小家伙都哭得泣不成声,使出各种方式抚慰哄骗都无济于事,最后她自己都忍不住掉泪了。

孩子缠着她不放,她也不舍得放手,最后只好强行让老师拉走,整个学期做妈的基本都在酸楚中坐立不安。

眼看这次新学期开学季马上要到了,这几天莎莎小朋友又开始闹情绪了,表示不肯上学。

长叹一口气,她说:

我现在都比孩子还焦虑,一想到孩子又要哭个不停,还不知道这学期要持续多久,我这人就狠不下心。

每年的开学季,这种场景很常见,一些妈妈们和孩子容易在分离的时候,一同陷入了焦虑,在难舍难分的缠绵里七上八下。

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难舍妈妈,深究起来,往往是妈妈自己过于脆弱,难以放手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一个咨询案例。

前面几年妈妈都在家带孩子,现在孩子大些了,她开始重返职场,可是每天出门,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

最关键的是,她上班时间都很难聚焦注意力,老是担心孩子在家的情况,想着孩子的哭声心碎不已,如坐针毡,才工作没多久,整个人已经身心俱疲,在纠结着要不要辞职,重新和孩子每时每刻黏在一起,但又不舍得新工作。

后来在咨询师的疗愈里,才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是孩子的哭闹重新唤起了她自己童年时对分离的过度焦虑,所以她需要处理的是自己的问题。

其实想要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她的处理方式和态度:

面对合理的分离,妈妈自己先要摈弃愧疚痛苦等负面情绪,懂得适度的放手,才是跨越障碍的最佳方法。

之前热播的好口碑美剧电影《奇迹男孩》感动了无数人。

影片中的小男孩奥吉天生脸部畸形,经历了 27次手术才得以存活。10岁的时候,他走出了家庭这个保护圈,被父母强烈要求送到了普通学校。

这个决定,不止是对孩子,对父母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们当然恨不得为有缺陷的孩子遮风挡雨,免去所有的噩梦。

但是更知道,哪怕前路多坎坷,纵也有诸多不舍百般忧虑,还是要毅然果断地鼓励孩子,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父母不管内心多么跌宕起伏,表面都是荣辱不惊的,在每次送到校门口的时候,尽可能轻轻松松地展示着往常的笑容,拥抱,支持,然后挥手告别。

后来奥吉在学校历经漫天的恶意,友情被背叛的失落,同学的欺辱,自我深度的怀疑,他的父母始终坚持不包办的态度,只是指引他不逃避不退缩,最终他还是慢慢拿下了头上的盔甲,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

他的勇敢,幽默,爱心等美好的品质,也让他收获了奇迹男孩的勋章。

这一切都首先源于父母勇敢而坚定的放手,让他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在不妥协的抗争与饱满的家人之爱里,经历了心理上的磨砺,重塑了认知,完成了强大而乐观的性格涅槃。

这样的放手里,藏着最深沉的父母之爱。

有次听浙大的一位教育博士讲座。

他说起自己读书的一个经历。

他那时候寄宿在县城的亲戚家,在重点中学读书。因为刚去新学校,有点抗拒去面对新的环境。熬到周末回家,都非常开心。

然后要离开家的时候,总是留恋万分,不舍得走也不想走。

他妈妈每次送他到村子边上,就开开心心地告别。他尝试着回头,想看看妈妈是否在风中凝望着他的背影发呆,可是很遗憾,每次都落空。

妈妈那么干脆那么轻松地和他说再见,不留一滴眼泪,不留一次的回眸,直接走了。

他一个大男孩,起初都觉得老妈好绝情,他也不好意思再过度的眷恋。几次过后,就习惯了离家返校。

后来他考上了浙大一路读博创业,做得红红火火。

也曾多次和妈妈面对分离的场景,哪怕送君千里不知归期,妈妈依然每次都没有和他难舍难分,只有一贯地平淡自在。

多年后和妈妈问起这个心底的疑问,他妈妈腼腆一笑:

“就是为了怕你不舍得,我才必须若无其事,你以后,总该会越走越远,要放你走,妈妈就不应该缠着你。”

那一刻,他才读懂了这么多年,每一次的分离,妈妈看似绝情的放手里,藏着最浓的深情。

这位博士的妈妈也是个很有智慧的家长。

她很清楚地明白,孩子不是她的私人物品。

当孩子需要读书,需要走更远的路,她就不要束缚他飞翔的翅膀,不要他有留恋不舍的转念,让他走向他本应该属于的那个群体,去融入,去探索,去学习。

既然无法寸步不离,与其拥抱着孩子不舍流泪,让过度紧密的关系强化孩子的脆弱,还不如在心底默默思念,祝儿安好。

因为父母之爱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可是现实中,很多父母往往以爱之名,在各种担忧里,不舍得放手,对孩子进行了无死角的包办与掌控。

因为害怕孩子飞远了,试图紧紧地抓住孩子,打着为孩子好的名号,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吃苦,给孩子做各种安排。

有时候,不是孩子太脆弱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死不放手。

殊不知,在每一次不肯放手的执着里,消耗掉了孩子更多的成长可能性。

譬如前段时间 ,网上被一位北大毕业生的长文刷屏了。

顶着名校毕业的各种光鲜履历,实际上他和父母的关系冰封到极致,甚至已经数年没有回家过年,还拉黑了他的父母。

他在公开信里言辞激烈地控诉了父母多年以来对他的各种“操控”。

在他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班里文艺演出规定必须穿短裤。他妈妈却强迫他穿长裤,从小到大任何衣服都只能根据父母意愿来置办,他从来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五六年级,他有次参加奥数比赛,发现文件夹被别人涂抹了,回到家后,他妈妈非但不安慰,还幸灾乐祸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他认为是父母的控制导致了他成年后的各种性格弱点。

因为他妈妈一直倾向于把他关在家里,按她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而他的自我则在从小养成的惯性里被压抑了。

导致他在成长的路上,深受被父母捆绑在一起的伤害。

他的父母,就是完全不懂得放手的家长范例。

他们用各种无形的情感制成的枷锁,控制住了孩子,以为会如他们所愿,而长大后的孩子,即使读书再抢眼,却无法面对内心的千疮百孔,带来了最违背父母初心的结局。

最终,这场厮杀的战役里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

父母的放手,让我们得以探索未知的新世界;父母的放手,让我们可以见识更辽阔的天空。

但是这种放手,不是放纵,是有原则条件的。

一、帮孩子建立界限。

有时候,平衡的度很难把握,要么走到了控制包办的极端,要么期待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又天性放飞过猛了。

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当孩子在动车里奔跑,当孩子在肃静的场合喧嚣,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当孩子触犯了安全的准则,妈妈要觉察平复自己的情绪,教孩子可以怎么做,帮孩子树立行为的界限。

同时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与全然的接纳,让孩子明白说“不可以”的只是行为本身,而妈妈一直爱着你。

二、不无视孩子的需要。

面对分离焦虑,妈妈要适度狠心不缠绵,但不是说因此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生硬地推开孩子,无视恐惧的呼唤。

而是多给予孩子一分温柔的理解,逐步让孩子明白,孩子需要上学,妈妈需要工作,只是暂时地离开,但是妈妈还会回来。

孩子在一段时间的难过不舍后,面对妈妈不在的空间里,在新的群体里,渐渐尝试探索与融入,获得安全感,收获向外界独立探索的勇气。

三、明确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不肯上学,父母比孩子还难受;孩子书包重,父母抢着背,作业拖延磨蹭,父母焦虑抓狂,这些都是付出过满的父母,没有及时明确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习惯的享受里缺失了属于自己的责任感。

把本应该需要孩子承担的责任,自然地扔给了父母。

这其实在变相剥夺了孩子的成长。

父母付出得越多,孩子的潜能被激发的也越少,因为全能的父母在无形中暗示着孩子的无能,过度的照顾里是展示的是孩子的“弱小”,所以需要重新和孩子明确责任:

不多参与孩子的事,让孩子重新找回承担责任的机会,对自己的事负责,培养责任心。

作家伊姐曾说过:选择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万倍的深情。

心理学上,人本主义认为只要给予阳光雨露,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本能。

而如果父母不肯放手,那么孩子的自我就会消失在与父母共生的泥潭里,错失了连接全世界更辽阔资源的可能性,自我实现将无从谈起。

想拥有你,更想你拥有全世界,相信所有懂爱的父母,都会明白,你的放手里,藏着最真的深情。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