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教育资讯>教育热点>父母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对决”?

父母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对决”?

2018年04月01日 11:40出处:亲亲宝贝网作者:亲亲宝贝网阅读次数:341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有有点难以管教,相信很多宝妈都是从青春期走过的,深有体会,但是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对决”?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有有点难以管教,相信很多宝妈都是从青春期走过的,深有体会,但是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对决”?

对决?听起来有点争战沙场的味道。

事实上,许多家庭,面对混乱反叛的青春期孩子,“对决”的场景时不时上演一出,实在不足为奇。

当孩子出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行为—奇装异服,叫八次有七次半不搭理你,成绩下降,逃课,沉迷网络,抱怨,处处反对你,无理取闹没事找事....

大部分父母的反应,先是态度强硬,试图让孩子“听话”。发现没有效果,继而转向对孩子和善。如果还没有效果,会跟孩子讲道理。

如果孩子听不进温和的劝说,就会求助于挖苦和指责。然后是威胁和惩罚。最后,对决以双方失败告终。

这样的结果,应该没有一个为人父母者愿意看到。

除非我们学会了理智地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或者说孩子的青春期,否则,亲子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作为一个经历过痛苦的青春期的“过来人”,和不久之后将面对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妈妈,我想说,青春期作为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如果没有过渡好,可能会影响孩子一阵子,也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因为青春期就是一个骚动而混乱、充满压力和风暴的狂乱期,是一段不确定、自我怀疑和痛苦的时期。

如果你曾经读过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能体会到那个年龄段固有的莫名的情绪,不仅仅是感情的萌动,还有对社会和个人痛苦的关注,自相矛盾又摇摆不定。

我初三(14岁左右)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在扉页上写下了这句话:在某些情况下,自杀并非是狂热的伤感情绪的渲泄,而是对道德自由的拯救。

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写下了这样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我打赌有的父母会吓半死。

接着,我又写下了另一句:自杀的本质是给别人套上精神的枷锁,借以解脱自己,是极为自私的表现。

这时,如果你是父母,又在想什么?做什么?是不是长吁了一口气?

我很庆幸,我的母亲什么都没做,更没有胡思乱想。因为她不识字。所有我青春期的心事都写成了日记,在家随便放,完全不用担心被谁“偷看”,这给了我混乱的情绪一个极大的收放回旋的余地。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凡事父母步步紧逼,不给自主空间和独处的机会,无缝隙干预。

无论以什么之名,结果都是错的。

弗洛伊德说,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是很正常的:

行为方式自相矛盾而令人无法预料;

对自己的冲动既克制又接受;

对父母既爱又恨;

在别人面前羞于承认自己的母亲,而又出乎意料地渴望同她进行心贴心的交流;

热衷于模仿别人并寻求别人的认同,而又不停地寻找自己的身份;

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理想化、更艺术、更慷慨、更无私,但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以自我为中心、更自私自利、更精于算计。

这种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摇摆,如果出现在一生中的其他时期,会被认为是极不正常的。而在青春期,这些行为可能只是意味着一个成年人的人格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意味着个人的自我没有停止探索,而且并不急于限制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没有人能从十岁一步跨到十八岁,青春期的的经历是生命的必然。它的存在,不仅对父母的耐性和智慧是一个挑战,对孩子自己来说,也是能否走向独立的关键。

既然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何不坦然面对?

只是需要换一种形式——接纳,而非对决。

接受孩子的躁动和不满。

最好的帮助,就是不要刺探孩子。正如纪伯伦所说:真正善良,不会问赤身裸体的人,你的衣服在哪里?不会问无家可归的人,你的房子出了什么事?

不要挑刺。

许多父母相信,为了孩子好,应该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缺点。这种真诚的行为,最终扼杀了亲子间的沟通。想想青春期的自己就明白了。

不要揭孩子的疮疤。

父母不要取笑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行。尤其是孩子特别敏感的不完美之处,比如:个矮、肤黑、肥胖、过瘦等,总之,千万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私。

维护孩子的隐私,我们就是在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尊重,是在帮助他们脱离我们,帮助他们成长。记住,每个人都只属于自己,包括你的孩子。

学做孩子的辩护人。

当孩子抱怨老师让他难堪,或者同学欺负他的时候,不要替他的老师或同学辩解,而是要认同他的感受。

不带评判的回应。

这种回应,既不包含赞扬,也不包含批评。相反,要确认孩子的感受,认可孩子的期望,并承认孩子的观点。

积极倾听,带着共情和真诚。

多用开放式提问与孩子沟通,少说多听,积极倾听,才能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深层次的链接,也才能真正地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将会面对一个很大的挫折,即帮助会被怨恨,指导会被拒绝,关注会被当作攻击。

幸运的是,这条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你不是最孤独的那一个。

每个人在生了孩子之前都可能是育儿专家,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可能是育儿专家,唯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Ta只是一个时而笃定时而为难的父(母)亲。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