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我就要吃!”
“不行,你不能再吃,你已吃的太多,咽炎也没好”。
“不让我吃我就不走了!”儿子露出蛮横无赖的表情。
我努力保持淡定,仔细权衡了一下,摆在面前的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向孩子屈服,同意他吃冰淇淋。这显然不明智,等他吃完冰淇淋,极可能再要几块炸鸡翅。
第二种,给他讲道理,说服他。如果他不听怎么办?这是大概率。我的负面情绪会继续积累,好言相劝升级为母子争吵,保不定我会控制不住吼他一顿。
第三种,说完“no”以后,什么也不做,或者撤离现场,降降温。
我选择了第三种。站起身来,走到肯德基的门口,一边欣赏对门的服饰店,一边偷瞟着儿子的动静。十分钟后,儿子走出来,一脸不服气的表情,嘟着嘴往家的方向走。我跟着一起默默回家。到了家里,儿子进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川爸得知原委以后,打算去给儿子“上课”,被我阻止。
一刻钟后,儿子打开门,拿出他新创作和绘画作品给我欣赏,画的满是冰淇淋、薯条、和汉堡包,他成就满满、心情愉悦地给我一一介绍,完全忘了刚才的不快。
(儿子闭门涂鸦之作)
这一刻钟,我也在反思。见儿子情绪好转,我诚恳地给儿子做了个解释:“今天发生在肯德基的事,首先是妈妈不对,我应该在进肯德基之前,跟你商量好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其次,洋快餐偶尔可以吃,但是吃多了真的对身体不好。现在,我们一起制定一个‘肯德基计划’,由你来记录好吗?”
儿子欣然应允,拿出笔和纸。我们一家四口,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洋快餐适用准则:一个月不超过几次,哪些东西不宜点,什么情况不能吃等等。一一记录在案。我相信,以后不会再轻易发生类似的肯德基之争。
为了应对儿子阴晴不定的情绪,也拯救自己容易上火的脾气,华川近期研读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理论结合实践,感触颇多,在此,把关键要点分享给大家:为什么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最好选择“撤离”?
情绪不好的孩子,听不进“道理”
回想自己的童年,在自己心情不好时,被大人指责说教是什么心情?尽管他们会反复强调“我这都是为你好”,但在彼时彼刻,你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很难感受到他们的“好”。
如果你真有一些重要的人生哲理想告诉孩子,最好找一个“母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好时机。
撤离是为了不放弃
你拒绝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发脾气,苦苦纠缠,这是非常考验心智的时刻。有些时候,家长最终被“孩子”的情绪绑架,或者考虑旁观者的眼神,说完“no” 不久就屈服成”yes”。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开端,孩子很快就掌握控制你的办法,日后会故伎重施,一次又一次,靠发脾气来达到目的。
所以,暂时的“撤离”,是为了坚定自己,不给孩子更多可乘之机。
坏情绪容易相互传染
很多专家提倡,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真正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保持一时的淡定尚可,如果长期对持,不发火真难。
坏情绪容易相互传染,个人的“脾气”很容易被他人的“脾气”点燃。
很多情况下,拿熊孩子挑战自己的“理智”不太现实,不如撤离一下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
撤离现场,或者撤离情绪
离开孩子一小会儿(让孩子在视野范围内),可以较快地淡定自己。
如果条件不允许你撤离“现场”,你也可以想办法撤离情绪。比如,不看孩子看风景。或者,平静地看着孩子,却把他想象成一只来自外星的小魔兽。
华川昨晚面对满地打滚的女儿,脑海里便开始回放某个心理学家做过的实验,把孩子想象成那个实验里的样本,这样,我会非常理智平静地观察孩子——这是我自己创作的“实验样品”。
“撤离”前的说明
“撤离”之前,简短告诉孩子原因。
——孩子因为不合理要求未被满足而发脾气,告诉孩子:对不起,我不能答应你。然后撤离。
——如果孩子是无理取闹,无名业火。告诉孩子:我需要离开冷静一会儿,等你平静下来再来找你。
有时候,需要一起“撤离”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闹情绪,严重到扰民的程度。你应该先带孩子离开,带到安静的地方或者回家,再重复前面的步骤。在跟孩子一起撤退的过程中,你最好保持沉默。
中国古代哲学常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等看似消极的处事哲学,而在西方现代的育儿领域,也有很多地方强调“退出”或“撤离”,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Ps. 周末时,跟川爸为点儿小事起了争执,一时冲动差点说出伤人的话。还好关键时刻,我想到了“撤离”——拿上钱包去家门口的肯德基坐了半小时,吃了一包薯条加两个蛋筒(表告诉我儿子),怒火很快平息下来,然后又去附近公园逛了逛,最终开开心心把家还,川爸也恢复了常态。看来,“撤离”这一招,对大人孩子都管用,绝对值得尝试。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