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例子:
我儿子快3岁了。又小气又爱哭。比如昨天有个小朋友来家玩,他愣是不让人玩他的玩具。
搞得我很过意不去,那个妈妈也很尴尬,最后带孩子走了。
人家走后我就开导他:让小朋友玩一下没关系的,别人也不会带走,太小气是交不到朋友的……
没想到我话刚说完他就爆发了,跟我大哭大闹,我直接不想理他了!
这是位好面子的妈妈。显然也并不了解孩子的物权观。
所谓物权,就是3岁以前的孩子会通过区分“你的”、“我的”,以及拥有和支配自己的物品,去找寻自己的位置,感受人际关系的边界,借此学会保护自己,也学会尊重他人。
如果他们不想分享,这是自我在发展,而非自私、小气。
妈妈说“开导”孩子,其实言语里头有批评和责怪。孩子听到了,觉得很委屈,自然就哭了。
然后妈妈还不接纳孩子的哭。
对一个小小孩来说,这太难了。
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尊重他就好了。当他有分享行为时,再及时肯定。
若孩子每次捍卫自己的玩具之时,得到的都是父母的批评,甚至被强迫去分享,那么孩子的界限很可能会变得混乱。
父母该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物权观
▌第二个例子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味要求孩子分享,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
我家宝宝快四岁了,自我保护意识太差!
一次她在玩玩具,一个小男孩来拿她的玩具,她大喊不让拿,可是被那个小朋友掐了一下,痛得大哭,躺在我怀中,不敢去拿自己的玩具,也不敢和那个小朋友玩了。
我十分担心将来她上幼儿园后,会经常被别的小朋友欺负!
聊过之后发现,这位妈妈平时比较强势,又好面子,经常通过鼓励、劝说甚至威胁(“你不愿意分享,以后也不给你买了”)等方式,强迫孩子分享。
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痛苦。孩子会觉得,我就该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只有这样,妈妈才喜欢。
如果持续下去,一个怯懦、讨好、不懂自我保护的小孩就会被塑造出来。
想想真心疼。
▌更让我无语的是第三个例子,那是我在小区里看到的一幕:
一位奶奶推儿童车乘凉。车内坐着个约摸一岁半的小姑娘,手里玩着个毛绒小兔子。
这时,另一个年龄更小的妹妹过来了,也对小兔子感兴趣,一边指着小兔子,一边对身后跟过来的爷爷说着“拿、拿、拿”。
奶奶很大方地跟孙女说:“妹妹喜欢你的小兔子,小兔子给她玩下吧。你是姐姐要听话!”
孙女当然不肯。两个小姑娘拉扯起来。小的那个开始瘪嘴哭。
奶奶见状,生硬夺走孙女手中的兔子,递给了后来的小妹妹。
可想而知,不见了自己玩具的小姑娘,伤心地嚎啕大哭。
如此做法,显然高估了孩子的认知能力。
不到2岁的小孩,客体永久性的概念还未真正建立。
对这些小宝宝而言,拿在手里的玩具,才真正是自己的,自己对于玩具的安全、可控性,让他们感到满足和愉悦。
熟悉的玩具如果消失于自己面前,孩子会焦虑。
对于更小一些的宝宝来说,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会消失不见,不存在了。
这样的失控感,带给宝宝的,不仅是难过,还有恐惧,有愤怒,等系列复杂情绪。
分不分享,是孩子自己的事儿
然而,哪怕了解了其中的利害,一些好面子的家长往往还会来一句:做不到啊,抹不开这个面儿,你懂的!
对于这些家长,我只想问一句:
当你的孩子都要心理创伤了,你还要什么面子?
你到底要孩子,还是要面子?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总是干干净净,守规矩讲礼貌,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如果他开口就是叔叔阿姨好,如果他3、4岁就像孔融能让梨,如果他对所有人都慷慨大方,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
孩子们从来不是为了听话、乖、懂礼貌、无私分享才来到这个世上的。
一个小孩子,不就该是满地打滚,满屋子撒欢儿跑吗?
不就是应该坏点,不听话一些,看起来自私又可爱吗?
如果:
你的孩子因为不开心而大哭;
因为喜欢而去探索和尝试;
因为不认同而说不;
因为有自己的坚持而倔强;
因为坚信父母会爱和支持自己,而不必太在意外部世界的评判,更不用通过委屈自己的方式求爱求关注;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熊孩子,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多么健康!
而这样的小孩,有能力过好现在,同时也不用去讨好未来。
请永远记得,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亲自活一回,去做他们的年龄该做的事,顺便疗愈为人父母的我们。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