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学前教育>教案>每天娃哭100次,你得哄他100次吗?

每天娃哭100次,你得哄他100次吗?

2016年08月25日 10:27出处:妈咪OK作者:妈咪OK阅读次数:276
昨天鼓励大家多抱娃,妈妈们都表示太认同,不少妈妈枚举了自己不厌其烦抱宝宝所感受到的好处,纷纷表示虽然抱抱很累但也母爱爆棚,手臂渐粗终不悔。

小月龄宝宝的需求自然简单,抱抱几乎是可以降服一切烦躁不安情绪的法宝,而孩子大些时如OK妈在昨天例子中儿子明确提出要抱抱时,针对性的满足也都不算困难。最让人苦恼的是,一岁多以后宝宝自我意识产生后以及随之发展的越来越强的探索欲望,宝宝时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意愿,要是不能得到满足或者行为受到大人阻止,绝对的一言不合就哭给你看。

对,就是“哭给你看”,一边哭一边小眼睛滑溜溜地随时观察着你的反应。明知道这种哭闹是使诈,可又不能生硬的冷处理,处理不得当和宝宝的亲密关系也会流失掉。怎么应对带有欲望和诉求的哭闹?难道每次哭闹都得回应?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今天OK妈就来和你聊几点。

回应与否,都需要弄清背后的原因

过了新生儿哺乳期,孩子最会哭在哪个时期?

在一岁半到三岁之间。这个时期因为逐步有了自主意识,想要开始控制事物,同时又会经历秩序敏感期,有着严重的完美主义情结,等等。燃鹅,这个时候娃的语言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却又相当低级,所以就会出现一言不合就哭给你看,这是他们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以有限的手段来达到自我目的。

尽管爸妈都讨厌被孩子哭闹绑架,却又不能对娃儿的需求熟视无睹,哪怕是看起来无理取闹,也一定是有需求在先,没有得到合理回应后才会出现了原始野蛮的泄愤手段。与其走到最后的两败俱伤,不如找出需求背后的原因。

儿子一岁三个月左右的某一天吃饭时,手指一直指着餐桌,发出“嗯、嗯、嗯”的示意声。我家的西餐桌一边靠墙,堆放着一些经常用取用的东西,娃的围兜、牙胶、咬咬乐,还有大人随时要吃的零食,凌凌乱乱的总有十几二十样大大小小东西。儿子指着这么大堆东西,我无法判断准确他到底要啥,试着拿了几样觉得他可能想要的东西他都死命摇头,几次下来我也烦了,不再试了,开始要求他好好吃饭。可是娃儿哪肯啊,继续指。于是我端走了他的饭碗,告诉他“你不好好吃饭就没饭吃”。儿子坐在餐椅上大哭了起来,并且拒绝我抱他下来,哭了整整半小时越哭越凶。

到了第二天吃饭,以为有了第一天的教训儿子学乖了,没想到同样的情况重演一遍!最终以哭了半小时,没吃几口饭收场。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天天如此,奶奶心疼地说儿子瘦了一大圈。到了第六天吃饭时,我感觉已经无法再面对下去了,突然间奶奶无意拿起那堆东西里的一袋海苔给儿子,彻底就扭转乾坤了。居然是这袋放了好久没人吃的海苔,也是这堆东西里我最不会想到儿子需要的一件东西。确实之前爸爸刚从台湾带回来时给他尝过,但海苔入口不会化儿子不太能吞咽下,所以并没吃多少。但是,吞不下,不代表他不喜欢这个味道。事实上儿子知道在吃饭没时加些有鲜味的海苔可以增加美味。

一场持续五天的相互折磨,让我告诫自己,儿子的每一次哭闹,一定要先弄清楚原因,再判断是否回应、以及如何回应。

面对孩子哭闹,第一步不是马上解决,而是先弄清楚原因。有时不需要问就能清楚原因,例如低头看手机时孩子来抢手机你却死活不给他时,娃儿当场发飙当然就是想参与其中。而如果不能马上明白哭闹的原因,寻找原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回应,比如向宝宝发问“宝贝要什么,指给妈妈看好吗…”“是这个吗?… 是这个吗?”

有几次儿子也会发捉,要我抱起他,然后他的手一会指着要这、一会指着要那,我就耐着性子,一件件拿起来问,问到最后啥都不是,我就哈哈大笑一声“原来你在逗妈妈啊”,儿子也会立马放下之前的紧张,大笑起来。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孩子的需求都应该得到尊重。

延时满足可以把娃训练得更乖顺吗?

除了痛恨娃儿使诈式的哭闹,同样让爸妈们感到纠结的就是应不应该一哭就回应。一哭就哄,担心会惯坏了娃,越养越“熊”;可是不理他呢,又担心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安全感。

很多爸妈听说过“延时满足”的管教方法,这恰好为晚点回应甚至懒得回应找到了最好理由,爽!可是果真如此吗?

对延迟满足的误解以及操作不当,反而会造成相反效果。例如本来可以满足孩子的,但是用了延迟满足的方法,总是不及时满足,结果孩子觉得爸妈总是故意刁难,越来越不信任爸妈了;而为了延迟满足总是设置障碍,孩子根本没法分清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是不合理要求,有些孩子还变得开始凡事都要讲条件。

事实上“推迟的满足感”是一种个人能力,而并不仅是指由爸妈来控制什么时满足孩子需求。对于爸妈来说,延迟满足不是简单地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是教会孩子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场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推迟的满足感”能够在一些特定的情景里反映自控力,最著名的就是棉花糖实验(今天不在此细述),但是,自控力不仅仅包括“推迟的满足感”,爸妈大没有必要为了自控力去使用延时满足。

教会孩子合理索取的方式

之所以爸妈会纠结于要不要一哭就哄,正是因为大部分的爸妈只懂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味在单项输出。很少有爸妈这样去想:我应该如何给孩子教会合理索取的方式?

孩子的哭闹、发脾气,原因就一点:他只会这个方式,而非自控力不够。孩子有着人类的本能和智商,但初来乍到这个成人的世界,并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作为爸妈,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合理索取的方式。

教会孩子合理索取方式的关键就是让孩子了解事情背后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什么,选择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宝宝两岁以后有初步的沟通能力以后,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来教孩子如何去表达意图,重点在哪里。

例如儿子看到桌上的一包饼干非要我拿给他,此时离吃晚饭还有不到半小时,吃了饼干一定会影响胃口,但不给他眼见着就要开始哭闹,弄不好情绪还带到了吃饭,连饭也不好好吃。

这时我先问他:“宝贝儿,你是要吃里面的饼干呢,还是只是想玩一玩呢?”

明确了儿子的意思是要吃以后,我会告诉他:“我们马上要吃晚饭了,吃了饼干你就不能吃晚饭了。你要吃晚饭呢,还是吃饼干呢?”

通过给出选择,儿子既得到了尊重,也作出了思考。虽然孩子并不会立即停下来表示思考状,但其实心里是明白的,所以即使这时候不肯回应、继续嚷嚷,但事实上他心里已经接收到了“选择?后果”的信号。

最终儿子选择了不吃,当然我也用到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儿子不再陷于有没有吃到饼干的焦灼,但通过长期的引导,儿子慢慢地能够在每次索取时向我表达清楚他的意图,并且清楚是否合适。

三岁前,及时地满足宝宝

著名心理学家阿达丽说:“一岁前的宝宝,是建立对身边养育者的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延迟的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宝宝而言,次数多了影响不亚于心理的创伤。延迟满足应该是对三岁以上的宝宝进行训练的内容,而不是对这么小的宝宝!”

其实中国也有一些传统的类似说法,例如三岁前的孩子怎么宠都不为过。虽然这个“宠”这个字听起来很有陈旧的育儿观气息,但实际在真正的带娃过程中,我能理解到老人们说的“宠”其实就是用妈妈们最宽大的耐心去满足宝宝的要求,去化解宝宝无法自我处理的情绪。长期保持着平和的情绪宝宝成大后的情绪也更加稳定,而遇事总能“逢凶化吉”,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到大人使用的沟通方式。

因此,三岁前的宝宝,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根本不用担心宝宝会形成依赖、不会独立。每个宝宝都会经历自我意识形成、希望独立成就事情的阶段,通常在三岁前后。这时期的娃儿,你想让他依赖他都不乐意的,恨不得啥事都他来、全世界就他最能干。

过分宠溺,会让孩子成长在“无菌”的环境里,而孩子一闹爸妈就不耐烦(其实是自己的无能),以语言暴力例如“再闹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冷暴力如不理也不睬,根本不能教会孩子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看似以暴制暴最终孩子会自己消化掉没能得到满足的需求自行找到出口,但实事上孩子的处世能力还在原地打转,这样的孩子只会越来越熊。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