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主动参与育儿了吗?
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养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社会偏见,这是导致父教缺失的重要因素。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爸爸有了主动参与育儿的意识,这是爸爸在育儿过程中高参与率的最主要原因。
爸爸为何不能缺席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根据交流分析理论,儿童的人格结构存在有五种“自我状态”:
父亲状态、母亲状态、成人状态、自由儿童状态、适应性儿童状态。父亲状态时,儿童是以曾经经验到的父亲的方式应对眼前;母亲状态时,儿童是以曾经经验到的母亲的方式应对眼前;
成人状态时,儿童是以一种经过思考的、较理性的方式应对眼前;自由儿童状态时,儿童是以内心的真实想法、天性应对眼前;适应性儿童状态时,儿童应对眼前的方式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的,例如权威、压力等。只有这五种自我状态平衡发展,儿童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儿童人格的五种“自我状态”
|
父亲状态 |
母亲状态 |
成人状态 |
自由儿童状态 |
适应性儿童状态 |
正面表现 |
追求理想 |
为他人考虑 同情 安慰 保护 宽容 承认 |
合理性 逻辑性 信息收集能力 分析能力 观察力 |
天真烂漫 自由的情感表达能力 直觉 积极向上 创造力 |
诚实 忍耐 感情控制能力 妥协 长远思考能力 顺从 |
负面表现 |
批评 训斥 强制 处罚 偏见 权力支配 |
过保护 娇滴滴 多管闲事 干涉 |
冷淡 没有人情味 自我中心 金钱万能主义 |
冲动 旁若无人 无责任 反复无常 |
欠缺自我 胆小 消极 自闭 暗藏敌意 消极反抗 |
0~3岁时,宝宝经历到的父母对其的态度、家庭氛围等会深深地印刻在他的人格发展历程中。这个时期,爸爸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完善孩子“父亲状态”的人格,为孩子提供父子相处的良好经验,给孩子做积极的榜样示范。
如果爸爸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缺席,宝宝长大后很有可能缺失“父亲状态”人格,缺乏追求理想的勇气、正义感、道德行为能力、责任感等。
此外,当爸爸不参与育儿时,很多时候妈妈就会担当起父亲的角色,这时,也有可能造成宝宝长大后“母亲状态”人格的缺失,孩子就会缺乏同情心、不为他人考虑等。
好爸标准——读懂宝宝“言语之外”
爸爸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如何发挥教育作用呢?3岁以前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有时候哭得也很莫名其妙。做一个好爸爸,就要能够读懂宝宝“言语之外”的真实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早教措施。
例如,有时候宝贝调皮捣蛋,其实只是为了引起爸爸的关注,希望从爸爸那里得到更多的爱,那么爸爸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宝宝互动,满足宝宝对爸爸的情感需求。
此外,对于爸爸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是:
1.尽量多陪伴宝宝,读懂宝宝的动作和表情,观察宝宝的进步与发展。
2.宝宝说话时认真倾听,结合生活细节了解宝宝“言语之外”的情感需求或其他需求。
3.与妈妈达成共识,在对待宝宝的态度以及教育宝宝的理念方面持统一意见。
TIPS:别忘了与妈妈分工合作哦!
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除了与妈妈协调分工,各尽其职,完善孩子“父亲状态”和“母亲状态”的人格之外,爸爸们不妨多与妈妈交流一下宝宝最近的状态,
因为彼此陪伴宝宝的时间和方式不同,可能了解到不同侧面的宝宝,这样的信息交流,能够帮助爸爸妈妈摸索到一套属于自己宝宝的教育方式。而每次交流后,记录下来更有利于纵向把握宝宝的成长哦!
越懂心理知识的人,就会越知道童年时期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就会越知道人的心理有多脆弱,有时候一些小事,却能给其带来不可抹灭的伤害。爸爸妈妈要好好呵护好自己的小宝贝。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