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教育资讯>你对孩子的兴趣做了什么?

你对孩子的兴趣做了什么?

2017年04月25日 09:11出处:知子花作者:知子花阅读次数:334
周末带儿子到公园玩,有一处维修路段,散着一袋水泥。儿子显然对此很感兴趣,先是用脚踩了踩,又管我要水,想浇在上面。我说:“不行,洒上水水泥就会成桨、凝固,水泥就不能用了。”然后我就自己朝前走了。

周末带儿子到公园玩,有一处维修路段,散着一袋水泥。儿子显然对此很感兴趣,先是用脚踩了踩,又管我要水,想浇在上面。

我说:“不行,洒上水水泥就会成桨、凝固,水泥就不能用了。”然后我就自己朝前走了。

“干嘛呢!还要不要手了!”突然听到孩子爸爸严厉的训斥。原来儿子并没有离开水泥,又蹲下来用手摸水泥了!“你知不知道水泥一接触水,就会烧手,腐蚀性很强的!”

儿子显然有点吓坏了,追上来问我:“妈妈,怎么办,能用水洗吗?”

这个不知脏净的熊孩子,我一边给他冲洗,一边教育了他一顿,虽然没有像他爸爸那样严厉,也是一派做事要想清楚后果的论调。事后再想,发现自己真是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何时告诉他水泥是不能触碰的?又什么时候告诉过他水泥为什么遇水会凝固,又为什么遇水会产生腐蚀性呢?整天说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兴趣,却不折不扣做了一回“兴趣”的刽子手!

兴趣是个什么东西?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教育者们引为经典。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有了兴趣,人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同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设立新的目标去挑战和实现。即有兴趣才会产生欲望,欲望又会唤醒动力。孩子天生就对外部世界充满想去了解和探索的欲望,可谓兴趣多多,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这种“兴趣”却被我们成人给破坏了。

孩子想去摸,不能摸,会脏的,不安全;孩子想打开一件玩具,不能打开,会弄坏的;孩子想光脚去跑,一定要穿上鞋袜,会着凉的……每个父母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不能,不行,不应该”,也都有许许多多的“安全”“卫生”“规矩”等等之类的理由,但是我们如果懂得孩子的天性,懂得孩子想对一切他感兴趣的东西刨根问底的行为特点,我们也许就能多一些耐心,多一点智慧,来保护好这棵脆弱的嫩苗,甚至保护它支持它长成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参天大树。

兴趣需要保护和引导

兴趣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产生的?心理学、脑科学、行为分析学等领域都做过研究,有结论说兴趣来自基因,来自遗传,是命中注定,但更多人的兴趣却是后天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促成结果,其中不乏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因为某个人、某本书的某句话或者某个电影的某个片段,激发某种兴趣的例子非常多见,很多名人传记可以证明这一点。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这个激发或者促成的角色其实就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如果家长们仔细的、精心的观察,会发现孩子都有他们的兴趣点。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热乎乎的三分钟里家长没有做出恰当的反应和引导。

比如有的孩子对植物很感兴趣,经常捡拾各种叶子回家,有的孩子对昆虫感兴趣,一个小虫子能蹲在地上看半天,还有的孩子对汽车感兴趣,我的儿子有段时间总问我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事情,而他的小伙伴则超级痴迷发动机……

面对这些兴趣点,家长们都作何反应呢?

经常捡叶子回家的孩子,家长有没有说太不卫生了?有没有和孩子一起坐下来仔细观察一下这片叶子的纹理脉络,查找这片叶子所属的树名以及更多植物的知识呢?

那个观察虫子的孩子,家长有没有不耐烦的催促,有没有不允许孩子接触这些不知名的虫子?有没有带领孩子进入昆虫的世界去进行更有趣的探索呢?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讲过他们学校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虫子,父母没有说喜欢虫子有什么用,而是全力支持,走进图书馆,走访博物馆,实地观察等等,学校老师也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还让他走上名师讲堂,为大家分享《昆虫之谜》。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一个昆虫学家或者科普作家的诞生。因为他对昆虫的好奇、热爱将是驱动他不断前进的巨大内在动力!

那个对发动机感兴趣的孩子,她的妈妈应孩子要求不止一遍陪他看“我爱发明”这个节目有关“发动机”的这一集,无数次讲解发动机在各种机器中的使用。现在这个孩子对于机械超级感兴趣,学习机器人编程和组装学得特别上瘾。

我的孩子在问我宇宙大爆炸的问题时,我一开始是模棱两可的回答这只是个猜测,但后来意识到家长虽然不能回答出孩子所有的问题,但是一定要借此机会教会孩子去寻找答案的方法。比如网络搜索,比如百科全书的查询,比如请教专业人士,以及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努力寻求支持这些结论的证据。

所以,保护、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家长真的很关键。还记得阿姆斯特朗小时候的故事吗?他对妈妈说:“我要到月球上去。”这个可爱的妈妈回答:“好的,亲爱的,记得回来哦。”

当兴趣变成志趣

前段时间有篇关于孩子兴趣的文章流传甚广,让很多家长对“尊重孩子的兴趣是不是在溺爱孩子”这一点上纠结不已。文章的主旨是说“兴趣是入门,坚持和毅力才是成功之本”,我觉得也有道理,但不能因此忽视兴趣的作用。爱因斯坦同样说过一句话“神圣的好奇心是一株脆弱的嫩苗,它很容易夭折”,把这里的好奇心换成兴趣同样适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兴趣的巨大作用,我们必须小心呵护,耐心守护,智慧引导,当兴趣变成“志趣”,孩子就会愿意为之坚持和付出了。因为志趣是不仅喜欢这个事情,还愿意把它做好,把它做到最好,在这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快乐,并因此不惧怕困难和挫折,不断挑战不断超越。

如何将兴趣变成志趣呢?我觉得家长们可以在这几方面注意:

首先是尊重和保护好孩子的兴趣,不以成人的思维和眼光评判孩子的兴趣值不值得;其次是耐心陪伴全力支持;第三就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成功的体验,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比如喜欢虫子最初是个兴趣,可是当我们带着孩子节假日奔波在图书馆、博物馆,而不是游乐园的时候,当孩子一本一本做着标本、做着分类,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当他站在众人面前分享自己对昆虫的热爱和见解的时候,支持孩子的动力就已经是志趣而不简单是兴趣了。我看到有些家长为喜欢绘画的孩子举办家庭画展,印制画册做成礼物,这其实就是家长在创造机会让孩子展示自己的阶段性成果,让孩子有付出就有收获,及时获得成就感、价值感,这种体验将会转化成更大的动力激发孩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兴趣都能变成志趣,没有成为志趣,兴趣也同样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快乐。因为兴趣,孩子好奇,孩子发问,孩子痴迷,孩子沉醉,因为志趣,孩子学习,孩子思考,孩子坚持,孩子创造。祝福每个孩子都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