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亲子> 家庭教育>父母之道 面向世界问题

父母之道 面向世界问题

2006年11月17日 10:12出处:温州儿童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阅读次数:710
教育要“面向世界”,作为一种要求,好像已经一语道破。但是,从具体理解和实际体现来说,还有许多问题必须搞清楚。尤其是对为人父母者,更是如此。  一、怎样理解邓小平
教育要“面向世界”,作为一种要求,好像已经一语道破。但是,从具体理解和实际体现来说,还有许多问题必须搞清楚。尤其是对为人父母者,更是如此。

  一、怎样理解邓小平提出的“面向世界”?

  邓小平关于教育“三个面向”中的“面向世界”,是对世界“全球化”趋势的一种敏

感反应,主要是为着“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这两种需要。

  “全球化”的概念,首先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索雷亚·奥斯汀在1986年提出来的,它是指经济、文化、政治的全球化。简单地说,全球化就是跨越民族国家政治疆界的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扩展,它意味着世界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增加,相互依存、依赖关系加深和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上的一体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的融合与协同,并进而反映到教育的模式上,使教育也向“全球化”发展。其内涵是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承担教育的教师和教育理念的全球化、国际化。我国加入WTO以后,显然要更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的全球化进程。

  据有关专家介绍,教育方式的全球化,是指通过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手段来实现对孩子教育的国际化,让孩子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纳入自身。教育行为的全球化,是指由于经济、文化的开放,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国际交流来实现,其表现是各国互相派遣、互相接纳留学生。承担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全球化,是指教师不再仅限于国内,而会有各国教师之间交流互换。教育理念的全球化,是指对各国的教育理论、教育目的、教育思维、教育内涵互相融会与综合。总之,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向世界各国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要培养造就大批不仅能够进行国际交往与交流,还能公平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一代新人。

  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WTO当天,由中国教育学会、苏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二十一世纪教育论坛”在苏州开幕。会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与国际对话的人被各界专家和政府官员所强调,外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被前所未有地一提再提,培养包括智商、情商、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精神、合作精神在内的多元智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等众多人士慷慨激昂地呼吁:以牺牲国力、牺牲一代代的人口素质、牺牲孩子们快乐童年为代价的读死书、读书死的教育状况,不能在中国再继续下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