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当众多企业家诉说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员工短缺时,我国“情境教学”的创始人、特级教师李吉林充满感情地说:“你们要的创造型人才我培养不出来呀,孩子们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丰富的人文体验被剥夺,像小鸟,在笼子里呆久了,出去不会飞。企业家,你们要出来说话,告诉家长,告诉社会,你们需要的能够获得成功的究竟是什么人。”
邓小平要求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求办教育的人要有世界眼光,要按照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需要来培养人。前述企业家们的渴望正是这种需求的强烈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锐意创新,才有立足之地。科学创新、体制与管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一个人如果只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而不懂得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即使他是一本“百科全书”、一个“知识宝库”,也难以对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面向世界,着眼竞争,就必须在让学生学习继承前人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训练他们独立思考与自主创造的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创造新的知识,或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集成与应用,造福人类社会。查尔斯·赫梅尔说:“最近的将来应完成的事业是: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找到可接受的平衡以及建立全人类的团结,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之中的航船,团结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各国都应该培养青年爱好和平、尊重人权、重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以期青年一代能关注世界的重大问题,适应明天的世界及其要求。
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应该有这种眼光,这种认识,这是我们培养新型人才的认识前提。
二、家教为什么要“面向世界”?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家教也要“面向世界”,是我们据此按照逻辑推理推出的结论。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道理很简单:因为家教也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
所谓家教面向世界,实质是为人父母者要扩大视野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归根结底也还是个家长的素质提高问题。
鲁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提出,对孩子要“养成他们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
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
要使孩子养成“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我看会这样想问题、按这样的目标施教的父母,就算有“世界眼光”,就算是有远见卓识,他们的家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