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就可能是“面向世界”的。这样的家长,在我国历史上就有,梁启超便是典型的一位。他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在家教上的成功绝不逊于前者。他的9个子女个个成器,3个成为共和国院士,其他几个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也都是首屈一指的专家。
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西并重。梁家的经济条件好,于是,他就把这些钱中的绝大部分用于资助子女的学业上,尤其是支持思成、思永,还有林徽因等人出国留学。只要条件允许,他便把孩子送到美国、加拿大的著名学府接受教育,了解世界文明。同时,他又尽量创造条件,使孩子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度,他非常担心孩子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丢弃了国学,于是就利用每个假期将子女们聚集在一起,为他们讲授国学。
对于普通人家的为人父母者来说,在自己的财力、物力、能力和社会背景的现有基础上,很可能在这方面无法同梁启超相比,因此不大可能有更多的作为。但是,有这种意识和没这种意识大不一样。把“面向世界”的取向原则装在脑子里,体现在力所能及的行动上,自觉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消极影响,为孩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创造家庭和心理环境,绝对是完全应该的。
适应全球化的具有现代人格的人才,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家教如果不面向世界,就不能从小培养孩子的世界眼光。旧社会就有人主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并没有切实指导和明确要求,只是一种口号而已。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球村”的说法已经不是玩笑,“与他人合作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正在成为对普通公民的要求。“发展人际关系,促进不同观点和看法的容忍以及对不同文化、宗教、种族、性别……的尊重”,“全球合作精神”等,即使对就在本村里搞农业生产的人来说,也已经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到你这里来进行交易的,完全可能是美国人或意大利人,你如果完全固守老祖宗传下来那一套,有些事情有可能就很难办。试想,如果你的孩子眼界不宽,心胸狭窄,容人之量很小,又孤陋寡闻,念书时和同桌总打架,和谁都处不来,少见多怪,看什么都不顺眼,将来怎么能很好地去经营跨国公司,或者和各国专家共同搞科研攻关?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悖“面向世界”取向原则的想法和做法有很多。比如,缺少了解外界情况的热情和热心,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甚至把孩子关心国际时事视为“不务正业”,连每天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