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了,一切都醒了。
惊蛰唤醒这一切,朦胧中又苏醒了。惊蛰暗示春天的来临,“如同”在咆哮惊蛰的强大,惊蛰的美好,惊蛰的喜悦。常在三月来。这早已习惯了,对于花花草草来说。惊垫的惊可真是令人头皮发麻却又充满惊喜。
我期待惊蛰,期待它带来的美丽。能给世界充满生机。即使心情低落时,轻闻春的气息,也会大有好转。伴随雨水的到来,惊蛰也毫不推辞,冰凉的雨滴给万物的洗礼。使它们睁开朦胧的双眼,倾听惊蛰的高声引吭。
“真舒服啊!”貌似听到谁的声声赞叹。不得不承认,惊蛰过后的春雨,更让人心旷神怡,意境绵绵。仙境般的世界谁还不会心动呢?小草羞答答的,花娇滴滴的,这就是惊蛰的杰作。
古人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日惊蛰。”杜甫笔下那知时节的好雨洒满了人间。惊蛰后的雨水也透露出一种淡香。这种香是纯净,也是悠闲的。若到外边走走,望之美景,细小的雨丝偶尔落在人们的头上,脸颊上。趁风在轻吹,慢慢地奔跑着。紧闲双眼,呼吸新鲜的空气。休息片刻眺望天空,童话仙境般的浅蓝,还搭上点点的云朵,自由的荡着。
惊蛰的呼唤,带来大自然的更新,孩子们坐在外边,指着一片树林“真是好看!”那幅画勾勒出过去多少个惊蛰,依旧那么突如其来,令人防不胜防。
“春雷响,万物长。"这说的便是惊蛰时节。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天气转暖,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在乡下老家,每到惊蛰,村子立马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会搬出自家的鼓,抬到村中的广场上。随着隆隆的雷声,男人们铆足了劲儿,有节奏地敲击起了鼓,而女人和孩子们则快乐地唱歌跳舞。鼓声、歌声、笑声响成一片。据村里的老人们说:“惊蛰惊鸣,谷米成堆。”这鼓敲得越响,象征着自家在新的一年中越兴旺
中午时分,各家会收起鼓,回到家中做一顿丰盛的午餐。吃得饱饱的,为下午全村出动下地干活做准备。
大约到了下午一点钟。随着村长牛角号吹出的“嘟一一嘟一一”的声音。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意气风发地往地里走去。大家大声地唱着山歌,吆喝着,为自己加油鼓劲儿。
到了地头,男人们会挽起裤脚,撸起袖子。接着,就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有的耕地,有的插秧苗,有的种瓜种豆……形成了一副动态的自然和谐的耕种图。
夕阳亲吻西山,回巢鸟儿的鸣叫声,才会将陶醉在忙碌中的人们唤醒。大伙儿一边谈论的春耕事宜,一边收拾农具回家。
正是“一声霹雳惊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惊蛰,他用一阵阵雷声唤醒了万物,让活力与激情来到了大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短短四句话,包含了二十四个节气,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气是惊蛰,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唤醒了动植物,向人们展示了勃勃生机,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惊喜。
“惊蛰至,雷声起。”鼓声似的春雷敲醒了大地上的植物。雨“吧嗒吧嗒”地下着,落在地上溅起了朵朵水花。小草调皮地从湿漉漉的泥土中探出绿油油的脑袋,柳树抽出了嫩黄的芽儿,春笋也冒出了尖尖的头颅,沉睡的小溪醒来了,它一边“哗哗”地唱着欢快的歌儿,一边马不停蹄地奔向远方。
轰隆隆的雷声也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小熊翻了个身,低头摸了摸自己瘪瘪的肚子,懒洋洋地爬出洞,来到小河边抓鱼。松鼠揉了揉迷茫的眼睛,看了看洞内不多的粮食,跳出了小屋。青蛙望着洞外的雨儿,也“呱呱”地叫了两声,应和着雨声形成了一首美妙清脆的乐曲,为春天的到来唱歌庆祝。
田野里,农民伯伯们也争先恐后地干起了农活,有的在油菜地里施肥,有的在耙土,有的在蓄水,还有的在播种了,一幅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劳动场景。大家都憋足了劲,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大丰收。
惊蛰,你如此美丽、如此活泼,我怎能不喜欢你,怎能不为你所陶醉?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