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和平奖(英语:The Nobel Peace Prize,挪威语与瑞典语:Nobels fredspris),是由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95年所创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中之一,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选出得主。不同于其他四个奖项是于瑞典颁发,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是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则是由5位评审委员组成,其成员是由挪威议会任命。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评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宗旨是“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不过该奖项也可以授予符合获奖条件的机构与组织。基本上,诺贝尔和平奖是对本年度全球境况,尤其是危机方面境况的一种反映。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于1901年举行,得主是琼·亨利·杜南与弗雷德里克·帕西。
和平奖的得主可以获得一枚勋章、一张奖状以及奖金。 1901年,琼·亨利·杜南与弗雷德里克·帕西共同获得了150,782克朗的奖金,直到2008年颁发给芬兰人马尔蒂·阿赫蒂萨里时,奖金调整为10,000,000克朗(略多于一百万欧元或一百四十万美元)。
由于和平奖易受到强权国家或集团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所左右,且其评选得主受限于和平奖的评奖委员会的立场,得主往往不能够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有极大的争议性。例如,印度民权斗士甘地即使五度获提名、仍从未获奖,1948年甘地遇刺逝世后委员会曾考虑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但该年最终仍以“没有合适的在世人选”为由并未颁奖。1961年,道格·哈马绍在获提名后、距颁奖数个月前逝世,和平奖仍将奖项授予哈马绍,哈马绍并成了唯一死后获奖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另外,和平奖有时也被看作是挪威的国际立场。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