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区别比较动物的轻重,理解动物之间的重量关系。
2、能用语言完整表述结果,初步会推出相互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1、课件。
2、《幼儿画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出示四种动物的图片,提出问题:有一天,小猫、小狗和胖猪他们碰到了一起,他们想玩跷跷板的游戏,可是怎么也跷不起来,小朋友,你们想想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教师小结:原来他们的重量不一样,所以会跷不起来呢。看课件,观察、思考跷跷板瞧不起来的原因。通过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把重点引到动物的重量上来。
二、情景展现:
比较轻重
1、小猫和小狗放在第一幅跷跷板图上:小猫和小狗比,你们觉得谁轻谁重呢?
2、猪和狗放在第二幅跷跷板图上:胖猪和狗比,你们觉得谁轻谁重呢?
3、师:如果猫和胖猪跷跷板,跷跷板会怎么样呢?
4、幼儿认真观察老师摆的图片,比较三种动物的数量关系。幼儿学说:猫比狗轻,狗比猫重。胖猪比狗重,狗比胖猪轻。
5、幼儿摆放猫和猪,并用语言表示:猫比狗轻,狗比猪轻,所以猫比猪轻。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思考判断动物的轻重。
三、作业与辅导:
教师用图片摆出三种动物重量的关系:
1、师:如果1头猪=2只狗的重量,1只狗=2只猫的重量,那么1头猪=几只猫呢?
2、让幼儿做相关的练习。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观察老师三种动物重量的关系。
2、幼儿翻开《幼儿画册》,根据要求,把每组中重的物体用笔圈出来。
3、根据两种动物间的重量关系,推理出让跷跷板平衡的方法。幼儿已经能够辨别两种小动物的轻重关系之后,引导幼儿感受三种小动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小结:
评价幼儿作业。相互检查、交流。培养幼儿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利用课件让幼儿比较轻与重,孩子们看到具象的东西就能马上反应出谁轻谁重。但是问他们为什么时,有很多小朋友回答说因为XX比YY大所以XX比YY重。我紧接着就举了一个气球(体积大)和一把钥匙(体积小)的例子来反驳他们的想法,大部分孩子马上理解了,知道自己原先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我再提问时就没有以体积大小来判断的情况了,而且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猫比狗轻,狗比猫重;胖猪比狗重,狗比胖猪轻,从而得出结论:猫比狗轻,狗比猪轻,所以猫比猪轻。
但是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有很多幼儿不能独立完成,需要教师在旁指导才能写出正确答案,对于三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容易混淆。在以后的活动中需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说说、猜猜中了解蓝狐狸长长名字的由来,感受故事的有趣。
2、借助作品知道名字都有含义,并对名字的由来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PPT课件、动物的名字符号卡片。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
活动过程
一、由蓝狐狸引出故事
1)师:瞧!这是谁?这只狐狸长得很特别哦!
2)小结:长着一身蓝蓝的毛就是这只狐狸特别的地方,所以狐狸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蓝狐狸”。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
1、教师讲故事——蓝狐狸遇见波波蛙和红叶鼠。
1)教师边讲故事边在操作板上出现符号“波波+蓝狐狸”、“红叶+波波+蓝狐狸”。
2)师:现在蓝狐狸的名字叫什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教师继续讲故事——蓝狐狸遇见绿草蛇。
1)师:瞧,这次蓝狐狸来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了谁?猜一猜,小蛇会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呢?(幼儿回答,并听小蛇说话的录音)
2)现在蓝狐狸的名字长了吗?
3、幼儿为蓝狐狸添名字。
1)师:蓝狐狸后来还碰到了许多动物,瞧!它先遇到了谁,再遇到谁,最后遇到谁?
2)师:这些动物也都有好听的名字,我们来猜一猜。
3)幼儿商量,帮蓝狐狸添名字。
4、教师继续讲故事——结尾。幼儿帮蓝狐狸还名字。
三、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评价:
1、教师注重教学环节中的情景性——始终在有趣而连贯的情景中穿行,使得活动一气呵成,前后呼应。让孩子们和听课老师在自然的情景中学有所得。
2、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来自于生活的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我的名字”基本生活元素运用到活动中去。
评价
1、活动能从幼儿喜欢的图书着手,选择的内容是每个幼儿都有经验的,能充分引起幼儿的共鸣。
2、能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幼儿了解名字的由来,尤其是图文夹字,更是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3、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与良好的师生互动使得每个幼儿能大胆想象,敢于表现,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关注。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