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发生在中小学等未成年人之间的搜身、拦截、殴打、强行索取财物、人身伤害等现象屡屡发生,一些学校竟有10%左右的中小学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害。
在我国,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些暴力表现出团伙性、报复性、残忍性等特点。
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统计,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公开报道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不仅对校园安全形成威胁,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该报告以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为例,从事发地域、暴力成因、暴力形式等多个角度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分析。
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中学生占比75%,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中学生一般是处于13至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思维日渐成熟却尚未完全成熟,多处于易冲动的叛逆期,缺少基本的罪恶感与罪责感,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其心智状态密切相关。
从性别上看,同性别之间发生暴力冲突的情况较多,“男男”暴力、“女女”暴力占比总计85.0%。值得关注的是,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占比达32.5%,如“陕西女生被逼卖处”、“山东8名女生群殴女同学并摆剪刀手拍视频”等事件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男生之间“硬碰硬”的冲突方式不同,“女女”暴力多表现在侮辱性、逼迫性行为,对施暴方造成的心理创伤异常突出。
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日常摩擦”引发的暴力多源于生活小事,双方在矛盾中情绪失控往往是酿成恶果的主因。例如,广东曾发生一起“初三学生因骑车碰了校友厕所内被打到吐血”事件,相关报道累计被转载46次。值得关注的是,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如“初二女生因没穿校裤遭轮流掌掴”、“初中生以别人长得丑为由打同学”等事件均曾引发较高关注。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