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睡眠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迟早的事。
专家分析:长期同床睡易致孩子缺乏自律
“其实,何时开始分床睡眠,除了要考虑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关系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孩子的健康状况、发育水平和个性气质特征来作决定”。郑惠博士指出,即便如此,最好在3岁之前就考虑跟宝宝分床睡眠。因为,孩子到了3岁左右时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眠,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郑惠博士分析说,3岁之前分床睡眠,对孩子其实有不少好处——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分床睡眠可使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已“长大了”,并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做入睡前的准备,自己盖被子,早上自己起床等等。并且,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以后,孩子对其他的行为规范也更易接受。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很有帮助。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儿童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克服心理障碍:分床睡眠有助于孩子去面对三岁左右常见的恐惧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独睡等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勇敢、不怕困难、不依赖他人等良好品质,并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分床睡眠,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
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更有保障。
专家建议:摸准心理个性化引导
大多数跟大人睡惯了的孩子一开始分床睡眠都很不情愿,因此执行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郑惠博士认为,其实孩子不愿独睡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因素:
恐惧心理:这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心体验,如害怕妖怪、噩梦和亲人死亡等;夜里大人不在身边时这种体验尤为强烈。
依恋心理:孩子从小在母亲怀里长大,况且一直与父母同床睡眠,在每天的肌肤接触、爱抚中,孩子容易产生依恋心理,自然不愿意分床睡眠。
孤独心理:孩子与父母同睡眠时,睡前可以说话、听故事,早上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父母的笑脸、倾听温柔的话、向父母撒娇,觉得很踏实、很开心。单独睡眠时自然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孤单。
了解上述心理因素后,家长就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如:对于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孩子,家长应允许他将恐惧流露出来,并给予开导,使他懂得:随着他的成长恐惧感是会消失的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