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
历史不过百年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也许还是一个孩子,他的成熟需要标杆性作品对语言表达可能性的探索,并为之树立界石。作为汉语的使用者,我们感谢鲁迅、老舍、沈从文那样的“先行者”,感谢像莫言一样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贾平凹、余华、王安忆等汉语表达的“探路人”,他们的“粉丝”也许并不比莫言少,他们获得汉语读者的评价未必比莫言低,这也印证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推荐所有口味的精神“美食”,更不是绝对的标尺。
伟大的心灵超越语言,这话没错,只是,判断什么是伟大的心灵,人们不总是意见一致,也许这是一次例外。尤其是像莫言那样以语言见长的作家,我并不认为不熟悉汉语的评委和读者们能够通过具有创造性的外文翻译获得那种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不过那些特定的读者一定是在其中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获奖与否并不会影响他们对文字的喜恶,他们会相信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独立判断,回归自己的内心。(董阳)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莫言让中国文学找到自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陈晓明称,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是对中国文学的极大肯定。“‘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有多种,而诺奖就是很好的方式。诺奖会让世界更加肯定中国文学的价值,推动中国文学的影响力,让中国文学找到自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在随着时代大潮发生变革,在建构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并且希望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途径,来获得世界的认同,如今实现了。”陈晓明表示,莫言的获奖对于推动中国文学、文化是一件大事,也是客观、公正地展现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陈晓明称,具体到莫言本身,他的作品是在大背景下的历史上写乡村的中国、历史的命运、中国人经历的各种磨难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莫言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独特性到了足够的高度。而莫言的语言特点,也是受到了世界文学的影响,再加上他抒写山东高密发生的乡土故事,“可以说莫言的作品既有世界性又有本土性特色,是世界文学与中国乡土文学的结合。”
央视评莫言获奖:中国很高兴 世界也很高兴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要看这个国家的GDP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一个国家运动水平的高低,要看这个国家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拿到的金牌的多少;而一个国家科技与文化的是否发达,则要看这个国家的科学家、文学家赢得诺贝尔奖的情况。莫言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与文化先进发达的表现,是中国文化实力使然。其实中国人早该赢得这一殊荣,就像一个有实力的考生却常常落榜一样,中国人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有浓重的诺贝尔情结,就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指标来证明我们本已存在的实力。
莫言的获奖,对中国人来说是圆了一个梦想;莫言的获奖,对诺贝尔奖来说,同样也是圆了一个梦想。一个世界级的大奖,如果不能颁给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灿烂的当代文化与艺术创作成就的国家的人,那么遗憾的就不仅仅是这个国家,还有这个奖项本身。诺贝尔奖要想在世界面前保持一种公平、公正的形象,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因此,莫言的获奖,在成全一个国家文学梦想的同时,也是对诺贝尔奖本身的成全。或许,诺贝尔奖还要伴随着这样那样的争论,还会有很多方面免不了遭人诟病,但莫言没有出人意料的获奖,无疑会使诺贝尔奖的评委们赢得更多的赞扬。
当然,莫言的获奖还有着其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文化政治等诸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大国日益在国际事务中所表现出的大国气度与风范,中国正在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尊重。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这个奖不是发给莫言本人,而是发给全体中国人的。
莫言获奖,对于莫言的意义远没有对于中国的意义更为重大。对于中国的作家而言,这不仅是对诺贝尔奖情节的一次极好的抚慰与疗伤,更是对他们整体创作水平的一种肯定与承认,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创造了机遇。他们将满怀更大的创作热情、更高的创作理想、更开阔的艺术视野、更明确的创作方向,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
莫言获奖了,中国很高兴,世界也很高兴。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