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加深难度从故事为出发点
当孩子习惯以互动的方式进行提问之后,孩子甚至会主动的提出若干问题出来,这些阅读的过程如果被他们认为是好玩的/有趣的/非课堂式的,他们就会跟着我们的节奏继续走下去。
在第二个阶段,当孩子已经理解并接受被接受妈妈在讲完故事之后有提问时(家长也需要不断的灌输提问的意识),孩子就能够顺利的回答我们从故事/图书为出发点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
1.这个作者真有意思,这本书写完了妈妈还没太懂,你懂了吗?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这个故事你之前听过类似的吗?
4.这个故事中最有趣的片段是哪些?你认为你会这样吗?
5.作者为什么要给我们写这样的一本书?
6.这个故事中作者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别的?
第二个阶段适合孩子在有很多本书提问和互动的基础积累下,孩子开始学会思考、学会带着问题听故事,并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在阅读完会提问。
问题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和第一阶段穿插进行,但是从孩子的兴趣点要转移到阅读文本上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中心思想等等,但是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第三阶段:孩子的内在感受和串联式提问
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铺垫,孩子能够主动的和我们沟通,不再一味的只是想听故事,能够基本的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的情节、人物个性特点分析之后,第三个阶段也是阅读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孩子听完故事之后大脑中进行活跃的知识串联的学习模式。
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最少需要200-300本优质的图书以阅读理解的方式完成相对的精读之后,在家长合适的引导下,孩子才能学会表达本体感受和进行各种各样形式的知识串联。
在这个阶段,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是对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一本书的了解,还有对家长知识体系和知识面的考量,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如果家长不阅读,你又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帮助他们更好的阅读的重要的原因。
在第三阶段,很多孩子可能已经不需要家长提问,就已经开始展开丰富的内心活动,但是如果要提问,在这个阶段以下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参考。
1.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作者写这个故事,他的哪些文字/句子/观点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
3.和这本书有相同意义的其它故事,你听过哪些?
4.这本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5.作者还写过其它哪些故事,你同样很喜欢?
6.作者写作风格你喜欢吗?你想要试一下作者的表达方式吗?
7.如果有机会见到作者,你会问他/她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的形式/方式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多样的进行,但是要从孩子的兴趣开始,到以故事为中心的认知转移,最终再回到孩子本体的认识上,这是孩子学习任何一本学科学习的最基本的途径,从浮于表面的知识点开始,到更深的挖掘故事内在,再回到孩子的内在感受,如果孩子在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那么孩子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上,他们都会获得这样的学习方法。
毕竟,提问和回答,伴随我们的一生,在任何阶段的学习生涯中,提问、思考、回答,才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唯一的正确、有效的途径。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