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母婴健康>宝宝护理>生活护理>宝宝的社交能力从0岁开始发展,这是真的吗?

宝宝的社交能力从0岁开始发展,这是真的吗?

2018年11月28日 16:23阅读次数:503
很多家长经常会在孩子2岁多到上幼儿园这个阶段比较关注孩子的交友问题,怎么让孩子主动交到新伙伴,如何让宝宝愿意参加集体生活,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

很多家长经常会在孩子2岁多到上幼儿园这个阶段比较关注孩子的交友问题,怎么让孩子主动交到新伙伴,如何让宝宝愿意参加集体生活,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其实,我们宝宝的社交能力,是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只是,很多时间,家长们觉得只知道吃喝睡的宝宝,是没有社交能力的?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人一生下来就会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尽管婴儿并不知道谁是父母,他(她)谁都不认识,但与其他人交往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本能,所以即使是从一出生就是内向的孩子也会有与他人交往的要求,这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几个月的婴儿看到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去用手抓拽、用嘴撕咬,这是他主动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手段。但是孤独症的孩子似乎是特例,但这些孩子往往是由于在儿童早期(三岁以内)没有获得足够父母的爱造成的,或者是因为病理原因造成的,这类婴幼儿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范围,会有专项的篇幅去介绍。

婴幼儿社交阶段划分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宝宝必须适应他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或要求,因此,这也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从0岁开始对宝宝进行社交能力的培养原因。每个年龄阶段的宝宝,有其心理发展特征,所以必须结合年龄去教会宝宝一些生活常识,以便被社会所接受。

下面我来给大家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婴幼儿社交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6个月)单纯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7-24个月):对抚养者依恋关系的建立

第三阶段(24-36个月):发展伙伴关系阶段

大家只看这样的一些文字描述可能理解的不是很清晰,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第一阶段(0-6个月):单纯社会反应阶段。 就是婴儿通过自身发出的信号,如哭、笑、肢体动作、表情等对外界做出反应。其交往技巧主要是先天遗传的。两周的新生儿就能区别出母亲和别人的心跳不同;三个月左右就能发出声音、特殊的婴儿式的“迷人的微笑”,从而激发他人的好感。

婴儿之间的交往很早就建立了,只是看起来有很强生物保护的本能。如,一个两个月以内的婴儿哭,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婴儿也会一齐哭,这是一种声援、同情,或者叫响应。这种情况,在医院的新生儿房间里,有很直观的一个反应,一个婴儿哭可能会引起房间里其他的婴儿一起哭闹,这其实就是一种婴儿间的呼应。5-6个月以后,一个婴儿哭,另一个婴儿会注视甚至抚慰他,如果离的很近,甚至有的婴儿会去抚摸对方的脸,或者扯对方衣服的举动,这就是最早期婴儿的一个社交反应。

第二阶段(7-24个月):对抚养者依恋关系的建立。是不是很多妈妈会发现,6个月的时候,宝宝有些认生了,这时的婴儿明显地将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区分开来。6个月时对陌生人充满了恐惧,不愿意亲近陌生人。但是和母亲相处时很愉快,还会用哭闹来迫使母亲等被依恋对象回来。

慢慢婴儿的爬行能力使他们有了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会到处爬着去寻找新的活动范围,对陌生人不再象6个月时充满了恐惧;到24个月左右会更愿意亲近陌生人,甚至非常喜欢去邻居家玩,加入其他新小伙伴的游戏里等,这就是宝宝社交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阶段(24-36个月):发展伙伴关系阶段。到了两岁,婴儿身体动作能力越来越像个大人。能够自由地走或跑,这更大大扩展了他们活动的空间,而且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而第一反抗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他(她)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并且这也减轻了与母亲分离的痛苦。虽然他们还不能象大人那样去主动地打招呼,加入到其他小伙伴的游戏中,但他们自有办法。要注意是,他们几乎没有用说话来表达交往的需要,按照成人的标准,三岁前的婴儿之间的言语交往是很不成功的,他们几乎都在各说各话。

这时候的婴儿主要用身体动作或行为来表示自己加入和他们进行的游戏中去。所以,有许多婴儿用身体撞、挤、拉别的婴儿,都可能是一种交往的手段。很多妈妈看到这种情况,会觉得自己的宝宝是在打人,其实他们只是想与对方交往,只是表达方式不对,或者手的控制能力不足,可能会让其他孩子不舒服,甚至哭闹。这就需要家长,平时多告诉宝宝,怎么样与小朋友打招呼会更合适,让对方觉得舒服;也要尽可能多和宝宝进行语言对话,让孩子学会从肢体动作的沟通过渡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需求。

2-3岁的友谊。二、三岁的儿童也会产生最初的友谊,互相喜欢对方,但这并不长久,甚至在一个小时内就可能转换几个朋友。对宝宝来说,朋友就是一个与自己玩了一会儿的人,比如在游乐场里,可能1个小时的时间,孩子换了好几波朋友,但是都玩的很开心。在幼儿园里因为每天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幼儿园的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但肯定不能维持到上小学,如果是两个家庭之间一直有来往的情况,会把友谊持续的更久一些。这是孩子这个阶段交友的一种常态,所以家长们在孩子间友谊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任性等。

在孩子们交友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有些儿童天然地受欢迎,总有孩子围绕在他的身边;而另一些儿童可能总没人找他玩,总是一个人呆在那儿。家长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交往能力方面有好的表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三岁儿童的交往能力好坏不能预测他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很多幼年很内向的人成人后在社交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婴儿有好的交往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适应新的环境上较少遇到困难,也相应减少心理问题,当然更讨人喜欢。在孩子交友的问题上,家长也要有一些问题需要多加注意。

家长的错误做法

在宝宝交往的初期,家长在教育上的一些错误做法:

1、过于谦让。比如:凡遇到孩子争抢玩具,都让自己孩子退让。这种做法显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这样容易令自己的孩子伤心,他会认为父母并不站自己一边,而自己的权力受到严重损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击,会使孩子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权力,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动争取。

2、一味地袒护。儿童的交往冲突是十分自然正确的,婴儿通过争夺玩具、相互追跑、扭打来了解其他的孩子或者是人,了解物我关系,使孩子能客观、独立地看问题。过于袒护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以为自己什么行为都对,而别人什么行为都错。这样反而从客观上降低了儿童的交往能力。

掌握关键期正确引导

家长们要掌握好婴宝宝交往能力的几个关键,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要鼓励婴儿与他人交往。让婴儿感到与人交往是很有趣的,不论是什么人。特别要与同龄的儿童交往,因为一个人总是要在同龄人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 学会分享。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与别的小朋友分享,让他逐步理解体会一个玩具是可以一起玩的或者轮着玩的。受欢迎的小孩经常主动要求用其他玩具与其他小孩交换玩具。

● 学会主动。孩子不能加入别人的游戏中时心里会难过,如果父母示范给他一些交往技巧会更好些。两三岁的孩子更多是用动作而不是语言来进行沟通的。如教一些接近的技巧,走到其他小朋友的身边,带关肯趣的玩具(吸引别人的注意);主动说好话,叫对方的名字,展开自己的手臂,或者做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动作等友好举动

● 尊重孩子的行动权,不要过于约束。婴儿到处都爬或走,不断地探索周围世界,父母不应过分约束,特别是当孩子与小朋友玩得正高兴时,不必过于管束,这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发挥。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交往。除非他们要受伤了,否则就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自己的打架问题,不要一味的谦让。

●引导宝宝主动发话。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宝宝主动与人说话和模仿发音,积极为宝宝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要让宝宝主动谢人问好:“您好”、“谢谢”等。还要让宝宝学习用“叔叔”、“阿姨”等称呼周围熟悉的人。此外,还要鼓励宝宝模仿大人的表情和声音,当模仿成功时,爸爸妈妈要亲亲宝宝,并做出高兴的表情去鼓励一下。

●培养开朗乐观。宝宝在这个时期已经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有与人交往的社会需求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 这时爸爸妈妈应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进行情感交流。

●多接触大自然。爸爸妈妈还应经常带宝宝做外出活动,让宝宝多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接触社会,从中观察学习与人的交往经验。

爸爸妈妈从小培养宝宝与人交往的意识,宝宝长大后拥有良好的人际来往能力,对宝宝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爸爸妈妈是宝宝心中的榜样,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宝宝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爸爸妈妈在家能够注意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宝宝平等相处,遇事能多为别人着想,宝宝不但会尊重爸爸妈妈,也会懂得克制和谦让,遇事与人商量,养成良好的交往基础。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