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
采访时,乔套家14英寸的彩色电视里正唱着豫剧,裴花玉说,这台电视虽然是儿子家买了大电视后淘汰下来的,只能收到偃师、孟州和巩义三个台,但她和老伴已经很知足。
“他喜欢听戏,又动不了,电视可帮他解了不少闷。”裴花玉一勺一勺给老伴喂饭。
1981年,乡里把电线杆子一根根从山沟沟里架到脉结坪村,结束了这个村子柴油灯照明的无电历史。
第二年,原偃师县政府给脉结坪村送来了第一台电视机,21英寸,彩色,放在村部。就是这台电视给全村人带来了无限欢乐,让这个闭塞的村子开始和外面的世界“接轨”。
忙了一天活的老老少少吃过晚饭,盘腿围坐在村部前的大树下,争相观看热播电视剧《霍元甲》。
“蹲着的、坐着的,里里外外挤了好几层。”乔进朝认为,那段时间才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开心的日子。
但是让乔套始料未及的是,1986年,这台被他们看做“宝贝”的电视机不翼而飞。
再后来,各家各户有了电视,都忙着自家的责任田,相互间的走动少了起来。
●葬礼难找“抬重”人
在偃师农村,丧葬一直被作为庄严的大事举行。入殓、出殡、埋葬和祭奠都有很详细的规定。
《偃师民俗志》记载,出殡环节为整个丧葬礼仪的高潮。孝子先祭,众亲友接着祭祀,出棺后点燃蒲草,长子捧灵牌,长孙肩扛“引魂幡”在前引路。鼓乐在前吹奏哀乐,棺木一般由8人肩抬,后面亲属紧跟,同族近亲同赴墓地。
乔套说,在他小时候,村里有人过世,大概延续此仪式进行。但村里人越来越少,男孩都入赘他村,男劳力一个都没有了,现在办丧事,连“抬重”(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
说到这些,乔套红了眼眶。
原来他堂哥去年腊月二十四去山下儿子家过年,3天后突发心脏病去世。那时雨雪交加,棺木被运到九龙角水库后,再也无法行进。只好换用拖拉机,山陡路滑,又找不到抬棺木的人,把侄子们急得两眼通红,最后,所有的亲戚在后面推着拖拉机,才把堂哥运上山。
乔套说,早晨开始上山,8公里的山路足足走了10个小时,好不容易才葬到对面的山坡上。
“不知道我们走后找谁来抬呢?”乔进朝望着前方眼神茫然。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