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生生的栗子来了!
一个一岁零3个月女宝宝,发热两天伴呕吐,腹泻,腹痛,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起初日2-3次,最多时一天七、八次,口渴总想喝水,小便短且热,精神疲软,皮肤弹性差,舌苔黄腻,脉浮数。
血常规:提示病毒感染
大便常规:轮状病毒阳性
经西医诊断为轮状病毒性腹泻伴脱水,中医诊断为脾胃湿热。
治疗原则:清热解表,利湿止泻
治疗药方:葛根(解表)、黄芩、黄连(清里热)、木香、炒枳壳(理气止痛)、茯苓、泽泻(渗湿止泻,取其利小便以实大便)、炒扁豆(健脾)、乌梅(止渴生津,涩肠止泻)、生甘草(调和诸药)、三付。
西药:口服补液盐,培菲康颗粒。
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油腻。三天后复诊,患儿热退,大便呈糊状,小便量可,再用异功散加减调理就可以痊愈。
注意:如果患儿脱水严重可以配合西医输液补充能量,因为患儿病情变化较快,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还可以配合小儿推拿治疗腹泻:推补脾,推大肠,揉板门,推上三关,推七节骨,揉足三里,小儿捏脊。
看多了西医说腹泻,今天让我们学学中医怎么治疗腹泻吧。
中医把小儿腹泻分为湿热型、寒湿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
1.湿热型(夏秋季多见)
湿热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说明痰热,痰火,或内热食积)。
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乳食及助湿生热的食物。
治疗原则:清解热邪、化湿止泻。
药方:葛根芩连汤加减:黄芩、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葛根、黄连、银花、炒枳壳、炒扁豆、甘草、木香、石榴皮等。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