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今天特美,拍一张,发到票圈吧;
娃儿吃饭特别逗趣,录个秒拍,发到微博吧;
娃儿就是我最好的模特儿,恨不得每天把她打扮得美美的,干脆给她开个专属微博,天天PO图,天天直播,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小网红了呢!
在各种社交平台总能看到家长们隔三差五地晒晒娃,有的妈妈们还会事无巨细地po上网络,其中包括去哪吃了什么,家里小区的定位,幼儿园园庆又发生了什么事……啊,这么仔细的信息就随意披露到网络中,真的好吗?
知名微博博主@和菜头 就曾反对网络晒娃行为,他花了半个小时扒了一遍反对他这个言论的妈妈的近700多条微博,并找出了她们孩子的姓名、住所、生日,甚至是爸妈的回家时间。细思恐极。
前几年成都青白江区曾经发生过一起绑架案,绑匪就是根据妈妈在网络上晒的在校门口拍的一张照片,找到了孩子的学校,并根据学校班级门口表扬榜得知了孩子的班级信息,再蹲点混脸熟,终于在孩子妈妈有事来晚了的那天将孩子骗走并绑架。
在很多恶性侵害儿童事件中,坑娃的正是想要分享交流的妈妈(爸爸),这份好意被不良分子恶意使用,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网上平台或系统都不会提供方法让我们删除活动及资料。即使有提供,亦未必真正有效。由于我们很难要求这些网上平台或系统作出纠正,家长应教导儿童分享前要想清楚。
此外,网上披露的任何资料都可以被他人搜索、转移、下载或存档,应该让儿童明白,他们在网上披露的东西有可能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公开,资料一旦在网上流传,便不受当事人或网站控制,甚至根本无法删除。
也许看到这里许多妈妈都会痛心疾首,我发了好多照片!我会不会害了娃?在网络上晒娃的照片真的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么?我该如何保护孩子的隐私?
#一起来玩萌芽科普群#邀请到澳门政府法律专家 @奥莉爸爸 将会通过真实的案例,为大家详细讲解网络时代的儿童隐私,并且教会大家保护孩子(家人)的隐私不受侵害。
昨天的留言大家有中奖吗?记得萌芽每天会给大家派一个小福袋(周六除外):人们往往误以为网络是虚拟的,当离开网络世界的时候便可抛开网络上的“身份”,披上现实生活的外衣。以下这三个小案例会给你这样的理念泼上一盆冷水。
案例1不论你是否情愿,你偶尔的失礼行为都可能会被拍摄,不断被取笑或挖苦,你也可能因此成为“网络红人”。众所周知,有些网上论坛的成员擅于为片段中人物“起底”。即使你或你的朋友只是在不同网站留下零碎资料,别人亦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各种途径汇集所有关于你的资料。
案例2你在网上所说的话或分享的资讯可受到关注及批判,程度远超你的想像。并且,你并不能透过简单的“删除”键彻底删除你在网上披露的资讯。即使你后悔在网上发出一篇即兴的评论,并在张贴后一小时内把它删除,但已经为时已晚,这篇评论可能已被大量传阅。
案例3在网上张贴讯息、资料或相片前请三思,即使只限「朋友」查阅,但你却不能控制他人在网上分享该资讯。你的朋友在其帐户或网站转贴你的讯息前未必会征求你的同意或通知你。甚至传播人只是觉得有意思要分享,却并未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 网络欺凌-
案例4现今网络中的网络欺凌事件很多,在某些情况下的网络晒娃有可能就成为他人伤害自己或家人的工具。
- 免费服务/抽奖活动的代价 -
案例5网上众多免费服务/抽奖活动,其实很多时候是以个人资料作为交换。个人资料(包括个人兴趣、购买习惯、健康状况)对很多企业及机构来讲是具有价值的可交易商品。故此,家长应协助儿童明白,以其个人资料作交换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The Saddest Toilet in the World,by Sam Apple,Illustrated by: Sam Ricks
网络时代如何保护孩子的隐私?网络人肉的力量那么危险,作为妈妈,不,是作为经常晒娃的妈妈真的方了……我该如何保护宝宝的隐私不受侵害?
在欧洲很多地区,个人隐私权就像生命权一样受到重视。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内地并无针对个人隐私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与一般的个人隐私则不同,由于婴幼儿还处于生长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发表自身的意愿,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因此,在绝大多情况下,其隐私都是由其父母决定发放的。但父母应该考虑的是,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自身个人资料隐私权利都应受到保障及尊重。
家长在使用儿童个人资料时,应充分尊重儿童的权益,不向没有或未清楚知悉机构提供儿童的个人资料,否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另外,家长应视子女自身为平等的独立个体,在发布前,如子女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应询问子女的意见,尊重子女的决定,宜减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The Saddest Toilet in the World,by Sam Apple,Illustrated by: Sam Ricks
从保护孩子的角度来看,预防保护比事后保护更有效,因为一旦孩子的资料被公布,造成的伤害可能难以得到恢复,就算是侵害实体被处罚或承担法律责任也难以恢复到受害者未被侵害前的生活状态。
考虑到现在的孩子们会较早接触电子产品,为了避免他们在不懂事的情况下外洩隐私资料,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学习保护自己的隐私,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0-3岁:父母应该要为孩子把好关由于0-3岁的孩子处于无行为意识状态,因此父母应该为子女严把第一道关:
(1)父母应避免在公开场合或网络披露孩子的个人信息。由于轻易地分享、披露个人资料,或有人未经他们准许披露他们的个人资料,或导致他人可滥用这些资料以获取利益,令他们难堪或伤害他们。
(2)对于微博、微信朋友圈、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平台,尽量设置可视权限。许多网络平台容许用户更改隐私设定,例如谁可看到他们的资讯、系统会保留哪些资讯。不过,很多时候这些设定都被预设为“公开分享”,而非只容许有限度的分享及使用资料。
(3)去影楼或工作室拍摄儿童照片时,可与对方签署诸如谢绝将自己孩子肖像照片作为商业用途或未经允许不得公开的文件。一般影楼或工作室都会有霸王条款,诸如:解释权归xx所有,或者家长同意肖像使用的条款,所以签署协议前尽可能认真阅读。
The Saddest Toilet in the World,by Sam Apple,Illustrated by: Sam Ricks
(4)登记各种关于孩子的表格时,尽可能精简关于儿童部分的信息谨慎分享资料。大多数人会有意识地保护如姓名、电话号码、地址、出生日期等个人资料,及其他敏感如身份证号码等资料,但对保护其他间接的或不太敏感的个人资料(例如相片、就读学校、行踪及储存于智能电话内的资料)警觉性较低。我们必须知道,别人可能在我们不知请下收集大量间接资料,并从中确定我们的身份。
根据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发布的报告指出,以儿童为对象的网站及手机APP,其中有近四成会收集儿童身份证号码或身边人资料,近半会把资料转移给第三者。而网站提供删除资料途径的仅有4%。国内的儿童网站或手机软件,同样需要提供儿童的出生年月日及父母的手机号码或住址等个人信息,因此在登记注册时,请谨慎小心。
(5)不要贪小失大,受免费奖品/礼物的诱惑,随意填写表格透露儿童信息。
4岁以上:监督和管教双管齐下4、5岁的儿童很多都已经能熟练操作手机或电脑等科技产品,对于这类“似懂非懂”孩子,作为家长更应该有效监管孩子的网络生活。
(1)积极参与儿童的网上活动
家长们还应该设法融入儿童的网上活动,否则很难和儿童有共同话题,更不要说分享经验及保护他们。
其次,要善用操控措施,有些网上平台或电脑系统提供家长操控措施,让家长监察或配置适当设定,以免儿童接触不良内容或人士。年幼儿童的家长可多加善用这些措施。
(2)树立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意识
家长与儿童应学习使用网上平台或系统时必要的保护措施,包括如何保护电脑及智能电话、安全使用互联网及Wifi、保护帐户及密码等。
家长应该提醒儿童,即使有妥当的隐私设定,在网络世界也要对自己的个人资料保密,无论是在网上自愿地或不经意地分享的资料(包括相片),都是可以被公众查阅的。当登记或使用新服务时不须急于提供或分享个人资料。如果碰到需要提供个人资料的情况,应该先咨询家长。
The Saddest Toilet in the World,by Sam Apple,Illustrated by: Sam Ricks
(3)家长应树立良好榜样
在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主动了解使用网上平台或系统对隐私的影响;在尊重他人的个人资料方面,家长应树立榜样,在分享朋友及第三者的个人资料之前先咨询他们的意见。关于分享儿童的资料,家长须以儿童的利益为依归。
由于儿童的期望及作出决定的能力会随著每个人的成长及智力发展而有所不同,家长及老师应经常与儿童坦诚地讨论在网上的活动。此外,家长亦应教导子女,如受到网络欺凌攻击,应向父母、老师及可信任的成年人求助。
除了晒娃的风险,成人的“隐私”也是步步惊心 1网络世界布满隐私风险 案例1网络舆论最大的影响力就是将网络的公讨,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我们最常见的网络欺凌甚至可以做到严重影响到受害者的日常生活。
案例2你在网络发布的私人故事,即使在你看起来是正义的,也有可能会卷入莫名的斗争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你借网络之手争取所谓的公道时,你也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网络舆论的受害者!
案例3网络欺凌者亦可能会假冒受害者,并盗用受害者的社交网络帐户,向受害者朋友名单上的朋友及家人发出冒犯、骚扰、不恰当的讯息或“恐吓侮辱”的电邮。
案例4网络欺凌者或会蓄意触怒受害者,令他们以激进或冒犯性的言论回应。当受害者如此回应时,网络欺凌者会在其社交网络或聊天屏幕按键通知网络服务供应商,举报受害者的帐户有令人反感的内容。
2遭遇信息泄露怎么办?(1)对于较轻微的网络欺凌事件,例如刻薄或下流的言论,最佳的回应可以是不作回应。
(2)如果欺凌讯息持续而你认为最佳的应对策略是与有关讯息隔离,你可以利用社交网站的拦阻功能来停止接收欺凌讯息。大多数社交网站都有容许用户拦阻他人联络他们或在其帐户张贴评论的设定。
(3)直接向社交网络营运商投诉,因为侮辱性的内容可能违反其使用政策,须被移除。很多社交网络的网站都有连接其客户服务部的链接,让用户举报冒犯的讯息、资料或相片,以供社交网络营运商采取行动并将之从网站移除。
(4)如张贴的讯息含有刑事成分,例如刑事恐吓,或涉及民事过失,例如诽谤,或可导致伤害的造假消息,可以考虑报警或征询法律意见。如发放讯息的人士身份不明,你应储存有关讯息,这或许有助提供线索追查犯事者。
(5)如网络欺凌活动涉及不当收集及使用个人资料,港澳台及海外的朋友可向当地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作出投诉,中国内地的朋友们可采取报警的方式。投诉人必须是受网络欺凌影响的当事人,或受网络欺凌影响的儿童及其父母或监护人。投诉人必须具体指明网络欺凌者的身份,提供欺凌者的姓名及联络资料,以使调查得以顺利展开。
3防患于未然,不要让手机成为泄密高手还记得每次安装APP的时候,手机管家都会提示“某某APP正在尝试获取你的位置”吗?除了你所在的位置,还有手机APP还可以获取你的手机识别码(通过手机识别码可获取手机号码)、通话记录、短信内容和联系人,想想看每天活在APP的“监视和监听”之下,我们的个人隐私还剩多少?以下四种保护措施做起来吧,不要让手机成为一个随身隐私发布器呀。
- 加强保护智能手机 -
1.最有效的方法是安装防毒软件、启用防盗软件
2.启动自动锁屏功能
3.不要改动作业系统。越狱会削弱智能手机的保安程度。
4.记录IMEI码。这号码是每个智能手机独有的,有助日后有需要时辨识你的智能手机。
- 保障智能手机载有的资料 -
1.话簿只应储存敏感度低的资料。不要在电话簿内储存敏感资料(例如个人身份辨识码、楼宇出入密码、账户名称/号码/密码)。
2.提防公共WI-FI热点。比较安全的做法是使用流动电话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服务。
3.要知道智能手机接上了什么装置。当利用公共充电服务时,要小心避免被有心人藉充电电线盗取智能手机上的资料——保护措施包括:关掉智能手机,不要解开屏幕锁及不容许智能电话“信任”任何连线装置。
4.把智能手机弃置/送往维修前,应尽量以复杂的密码把智能手机的内容加密,再依次从生产商的指示,重设智能手机内的记忆(及移除记忆卡或清除记忆卡内容)。若未能清除记忆,只应把智能手机送往有信誉的服务中心。
- 减低使用应用程序的风险 -
1.要知道应用程序能查阅哪些资料。在安装一个应用程序前,应预先了解该应用程序会查阅、上载及分享智能手机内哪些资料,再决定是否值得以自己的资料作为交换。
2.移除不再使用的应用程序。应定期检视智能手机中安装了什么应用程序,并移除不再使用的,此举可避免智能手机内载有的资料遭应用程序式,继续不必要地查阅/分享/上载。
The Saddest Toilet in the World,by Sam Apple,Illustrated by: Sam Ricks
- 限制智能手机及APP可以收集的地理位置资料 -
1.关闭地理标签。很多智能手机已预设所有拍摄的相片中标签其地理位置资讯(包括朋友圈、微信的定位)。应考虑是否需要这功能,如无需要,应关闭此功能。
2.关闭位置服务。若任由位置服务开启,用户的行踪可在不察觉的情况下被一些应用程序储存或上载。因此不需要这功能时应考虑把其关闭。如行踪已被上载至服务器,而为此感到困惑,应设法找出移除过往的记录的方法。
注:绘本来自The Saddest Toilet in the World,by Sam Apple,关于一个悲伤的厕所的故事。
晒娃本无罪,隐私需重视。虽然晒娃能得到的情感交流和满满的成就感,但为了安全起见,大家晒娃还是要谨慎啊,不要被坏人可乘之机。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