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天还是看到很多文章在指责他们,甚至还有人指责说是因为这个女子情绪化才害死了家人。
可我记得昨天新闻已经澄清,是女子觉得座位不舒服想要换座位,根本不是和丈夫吵架,也就更谈不上情绪化了。
即便是女子和丈夫吵架,又怎么能够通过视频就认定是她情绪化呢?
后来很快反应过来,这种现象其实很早就被社会心理学家证实过——因为焦虑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人们喜欢责怪受害人,并且往往责怪弱者。
社会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做过一系列非常著名的心理学研究,在这一系列研究中他发现了“责怪受害人”现象,而且当情况越不公平、或者后果越严重,人们对受害人责怪越厉害。
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的特殊情境,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这种责备受害者、说风凉话的行为,在全世界都屡见不鲜,在车祸、强奸案、内战、疾病甚至贫穷等中都普遍存在。
比如,当女性被强奸后,会有人指责她“你为什么不抵抗地更猛烈一些?”“你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回家?”或者“你为什么穿着暴露?”
当一个人被偷了钱包以后,也会有人责备他“你带那么多钱干什么?”“你怎么会把钱包放那种地方?”“你带那么多钱干嘛要去那里?”
当一个人被团队排挤时,也有人会责备他,“你怎么那么讨厌”,“你就是无能”.......
研究者还发现,受害人自己也会责备自己,但是和旁观者不同的是,他们会将自己的遭遇归因于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性格特点。这样会使得整个事件看起来更加可控,以便未来不会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责怪受害人现象?
Lerner博士说,责怪受害人的观念其实根植于我们信念中,因为人们都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通过行为预测结果的世界中,人们可以控制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什么不会。好人会遵守规则,然后获得好报。
这种想法确实可以帮助人们降低对未来或者不确定事件的焦虑,但是也会降低对受害者的同理心。
当然人们更可能责怪弱者,因为责怪弱者会使人们感觉自己更不容易受到伤害。而女性、儿童、穷人、残疾人等等就更有可能成为责备对象。
所以被老虎咬伤的女士成为众矢之的,似乎也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个事件中很多人对受害者的反应,让我想起曾经参与过的一个校园欺凌事件调查。
调查前我们都以为施暴的孩子们与受害人有过节,但调查结果却让我们大吃一惊。除了个别孩子与受害者发生过一些小小的摩擦或者争执,大部分孩子其实与受害者没有任何冲突,甚至几乎不认识受害者。
当询问孩子为何要殴打一个自己几乎不认识或者毫无过节的孩子时,他们回答:“我看着他就觉得他好讨厌”,或者“我听说他很讨厌,我要教训一下他”。而在女孩被欺凌的事件中,这种“因为看上去很讨厌”的原因招致受害的现象更加严重。
当我们询问其他同学怎么看待被害人时,有不少学生并不同情受害人,甚至会认为他们被欺负是自找的。如果更进一步询问“为何是自找的”,孩子们会说:他们“很贱”、“招摇”、“脑子有问题”、“长得就欠揍”之类的话,甚至有人说自己也曾想参与欺凌,作为对这个孩子的“惩罚”。对于完全不了解事件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很多学生也会说:如果他自己没问题,别人为何要欺负他呢?
你看,“责备受害人”的现象在成人和孩子的世界都存在,是否有因果关系呢?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