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母婴健康>生活>百科知识>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

2017年04月12日 18:44阅读次数:778
靶向治疗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一般腺癌是使用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靶向治疗是什么意思、靶向治疗适合什么人、靶向治疗的副作用、靶向治疗药物。
1

靶向治疗是什么意思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靶向治疗是指以标准化的生物标记物来识别是否存在某种疾病特定的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或基因谱,以此确定针对特异性靶点的治疗方法。某些肿瘤是由于单一致癌基因的异常激活而形成并依赖于该异常基因的激活,这种现象称为致癌基因依赖。识别可用药的致癌驱动因子创造了可使用高效治疗性干预的可能性,已经有识别致癌驱动因子包括KRAS,EGFR,EML4-ALK等。

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靶区定位的准确程度,因而治疗过程必须依赖可靠的制导设备。通常在靶向治疗前用计算机勾画出靶区,制定治疗计划,精确定向引导,实时监测,保证准确地杀死靶区局部的肿瘤细胞,等体积靶向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以达到局部杀灭的目的。

2

靶向治疗适合哪些人

1、一般建议晚期患者有EGFR突变,尽早用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当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某种特定的基因突变,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癌细胞无限增殖,并容易向外侵袭,破坏正常细胞的功能。这种特定的基因突变就像一个靶子,靶向治疗就是针对这个靶子进行攻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作为靶子的基因突变有较多,最常见的是EGFR基因突变,攻击这个突变的药叫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中国版肺癌指南批准,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尽早进行EGFR-TKI治疗。

2、腺癌是使用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理论上通过基因筛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才能决定是否进行靶向治疗。然而调查发现,由于观念、费用以及取材困难等原因,2012年中国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只有20%做了EGFR基因突变检测,40%的受访医生表示所在的医院无法进行EGFR检测。那么,不知道有没有基因突变,该怎么治疗呢?事实上,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中国,肺腺癌的患者EGFR突变率约为50.2%,也就是说,2个肺腺癌患者中就有1个是EGFR突变。而肺腺癌患者中不吸烟的人突变率更高,约为60.7%。

因此,亚裔、女性、不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也被认为是靶向治疗的优势人群,这类人群使用厄洛替尼治疗后,疾病得到控制、肿瘤不发生进展的时间更长。

靶向治疗

3

靶向治疗的副作用

靶向治疗的一般不良反应,普遍有 3 种:

1、全身反应:乏力虚弱、发热寒战、关节肌肉痛。

2、胃肠道反应:腹泻很常见,主要为轻中度,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恶心呕吐常见,常为轻中度,患者常伴食欲不振、口腔溃疡。(服用华法林者检查凝血原时间或 INR,防止发生出血、胃肠道出血。)

3、皮肤反应:皮疹、皮肤瘙痒多见,还表现为红斑、干燥、瘙痒,中度可见脓疱性皮疹、多形性红斑,偶可发外周水肿、手足综合征、皮肤毛发脱色、荨麻疹

小贴士:靶向治疗患者用清水洗脸,不用碱性日用品和肥皂清洁皮肤,避免刺激和皮疹。 除了这三种一般不良反应外,针对各种激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4

靶向治疗药物

1、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阻断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易瑞沙);埃罗替尼(Erlotinib, Tarceva);ZD1839(Iressa)可以增加PDD、CBP、Taxol、Docetaxel及ADM等药物的抑瘤效果,但不增加Gemzar的抑瘤作用;OSI-774(Tarceva, erlotinib)也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 EGFR-TK)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2002年9月,美国FDA批准其作为标准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NSCLC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OSI-774对头颈部肿瘤和卵巢癌也有效;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在欧洲进行了OSI-774联合健择+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在美国也进行了OSI-774联合泰素+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有些临床试验研究有了初步的结果。Glivec (STI571, imatinib,格列卫)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属小分子化合物用于既往干扰素治疗失败的CML慢性期患者有效率达100%,对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 缓解率也高达70%,Glivec还显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细胞瘤(GIST)患者的疾病控制率达80%~90%;对化疗和放疗高度拮抗的恶性胶质瘤(最常见的脑肿瘤)可能有效。

2、针对某些特定细胞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Erbitux);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 Herceptin);抗EGFR的单抗,如C225 (Cetuximab, erbitux)提高了5-Fu和CPT-11治疗后失败的结肠癌患者的获益率。显示只要阻断了EGFR,就能重新获得对化疗的敏感性, EGFR抑制剂在一线联合方案的使用有可能效果会更好。抗Her-2单抗赫赛汀(Herceptin)在体外试验中,3 - 100mg/kg均有明显的抑瘤效果。赫赛汀与阿霉素和紫杉醇均有协同抗癌作用,而赫赛汀与紫杉醇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抗CD20抗体(mabthera, rituximab) 已被批准用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并正在探索与化疗联合用于恶性度高的淋巴瘤的治疗。

3、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如克唑替尼(Crizotinib,Xalkori)克唑替尼™(赛可瑞®),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靶向分子包括ALK、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GFR,c-Met)和RON,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易位可促使ALK基因引起致癌融合蛋白的表达。ALK融合蛋白形成可引起基因表达和信号的激活和失调,进而促使表达这些蛋白的肿瘤细胞增殖和存活。克唑替尼™在肿瘤细胞株中对ALK和c-Met在细胞水平检测的磷酸化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对表达EML4-ALK或NPM-ALK融合蛋白或 c-Met的异种移植荷瘤小鼠具有抗肿瘤活性。

靶向治疗

4、抗肿瘤血管生成已研制的药物有bevacizumab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等,Bevacizumab (avastin, rhuMab-VEGF)是重组人抗VEGF配体单克隆抗体, Endostatin是一种内源性抗血管生成因子,分离自血管内皮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对原有的肿瘤治疗学观念与模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尽管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疗效的预测问题,若能预见性地使用于可能有效的患者,则可避免不必要的经费投入;怎样与传统治疗方法配合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分子靶向药物的耐药性问题等等。相信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作用机制将会进一步阐明,药物应用的个体化将会成为可能,更多的肿瘤患者将会从中受益。

5、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和达沙替尼(Dasatinib)。

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Avastin);7.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8、IGFR-1激酶抑制剂,如NVP-AEW541。

9、mTOR激酶抑制剂,如CCI-779;10.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如Bortezomib。

11、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等。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