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像婴儿一样!”以前大家都认为这是在夸睡得好。但当你了解了婴儿的睡眠模式,你就会知道:如果你的睡眠真像婴儿,估计你已经被睡眠问题折磨疯了。不论是成人还是宝宝,我们的睡眠都是由深睡眠和浅睡眠两个阶段不断循环组成。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婴儿的睡眠大部分是浅睡眠。浅睡眠时宝宝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时不时睁眼睛:其实这不是真的睁开眼睛看东西,只是他们的眼球还在运动;
*嘴巴张合:小嘴巴一张一合,甚至有时候发出含糊不清的叽里咕噜声。这也是婴儿浅睡眠时的常见现象,但是别以为他们没睡着;
*手脚动:可能时不时挥动小手小脚。
实际上恰恰相反,宝宝白天睡不好会导致晚上的睡眠更糟糕,因为婴儿遵循的是“睡眠促进睡眠”的准则。通俗来讲,就是:如果前面这一觉,没有睡好,就会影响下一次的睡眠,如果前一次睡好了,反而能促进下一次睡眠。也就是,宝宝白天睡得好,能够更好地促进夜晚的睡眠。所以“白天少睡点晚上就可以睡得好”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相信许多妈妈都发现,白天没睡好的宝宝,在夜晚入睡更难,可能会烦躁不堪,甚至尖叫哭闹。
大部分新生儿睡前可能都需要看护人安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哄睡。但是真有一些宝宝是天生就会自己睡的烤拉宝宝。由于宝宝出生时的自我安抚能力已经有所不同,在父母不同养育方式的影响下,宝宝的自我安抚能力的差异就更大了。根据宝宝自然成长的规律,我们把宝宝的安抚能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家长哄睡的三个阶段:
宝宝的安抚能力除了和自身的感官、身体控制能力发展有关,最重要方式就是模仿。如果妈妈总是用喂奶的方式安抚宝宝,那一旦宝宝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他就会不停要吮吸妈妈乳头或者吮吸安抚奶嘴、小手等;如果妈妈经常用温柔的抚摸安抚宝宝,那宝宝可能就知道通过某种触觉体验获得安抚,宝宝可能喜欢抱着安抚小海马或者抚摸安抚巾。哄得太多,会阻碍宝宝睡眠能力的发展。0~3个月是宝宝学习安抚的关键时期,妈妈们可尝试不同安抚方式,同时给孩子机会学习自我安抚和自行入睡。
实际上过累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睡眠问题:难以入睡但疲惫烦躁,睡着后容易醒,醒来后情绪不佳、精神差,为什么会累得睡不着呢? “累”通常包含良方面:一是感官过累,也就是白天听的太刺激、看得太累等;二是身体太累,累到肌肉难以放松或已经出现劳损。如果感官过累,当我们入睡时环境里的声音、光线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崩溃的感官处理系统无法帮助我们进入睡眠状态。如果我们突然进行了大量的体力活动,我们的肌肉会感到酸痛,这种酸痛也会让已经疲惫不堪的我们无法入睡。因为肌肉放松几乎是进入睡眠状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国外大量专业睡眠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有很严重的睡眠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改善,那么这个睡眠问题很有可能伴随他终身。因此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宝宝长大了自然就睡好了。0~1岁是宝宝睡眠能力发展的窗口期,父母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将帮助宝宝获得终生高品质睡眠的能力。
什么是睡眠能力呢?睡眠能力包括三个部分:
1.处理外界感官刺激的能力(声音、光线、温度、湿度等);
2.宝宝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
3.宝宝自我安抚的能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的能力)。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