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奶粉>进口奶粉>英国婴儿奶粉限购祸起中国奶粉抢购

英国婴儿奶粉限购祸起中国奶粉抢购

2013年04月11日 10:22阅读次数:285
奶粉限购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奶粉抢购潮,于是限购跟随着抢购在全世界漫延开来。这不,英国的婴儿奶粉限购紧跟步伐不愿落后。

  在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先后推行婴儿奶粉限购政策之后,英国日前也开始实施这一政策。英国媒体普遍认为,这和中国近期出现的奶粉抢购潮有直接关系。

  多国下达婴儿奶粉限购令

  据环时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4月8日称,一些超市4月开始限制顾客只能购买两罐婴儿配方奶粉。此前数月,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已推行婴儿奶粉限购。外电普遍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对外国产奶粉的需求量“大得可怕”。

  英国广播公司8日称,英国规模最大的几家连锁超市,莫里森、森宝利、阿斯达以及乐购已从近期开始宣布限购两罐婴儿奶粉。《环球时报》记者走访上述几家超市时看到,奶粉货架上已贴上购买须知。记者向一家超市的值班经理询问原因时,对方表示这是总部的安排,没有特别指出要注意哪一类顾客有过多购买奶粉行为。但英国媒体普遍认为,这和中国近期出现的奶粉抢购潮有直接关系。英国零售商协会的发言人理查德?多德对《金融时报》称,相信这样的新规定是应生产商要求推出的。生产商认为,某些有组织的顾客群体可能会大举买入奶粉之后再出口,对企业利益造成伤害。

  在澳大利亚,大约两个月前,各大商场、药品保健品店联合采取保护自家婴儿行动,每人每次限购4罐婴儿奶粉。店内监控系统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收银系统,24小时内超量或反复购买者,电脑拒绝通过。当地邮局原本也曾表示要限制奶粉邮寄量,但由于市场从源头上卡住购买量,邮局认为没必要再设卡,但提高了邮寄费。现在,寄奶粉的价格基本上与奶粉价格相当,如果加上保险费,比奶粉价格还要高一些。

  德国奶粉限购是从1月底开始的,德国最大的日用品连锁店DM以及ROSSMANN等大连锁店在奶粉柜台贴警示称,“每位顾客最多只能买3包奶粉”。近来,DM超市的限购规定又“升级”,不但限购3包,还要求出示孩子的身份证明或带着孩子才能买。德国海关也一般只允许华人一次往中国寄5包奶粉。因此很多国内的人通过外国人代购,或通过德国食品商代买。

  在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先后推行婴儿奶粉限购政策之后,英国日前也开始实施这一政策。

  香港奶粉限购令升级

  香港奶粉限购令在3月1日正式实施后不断升级,3月15日有消息称除了此前明确的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食用的配方奶粉以外,婴幼儿米粉和配方粉也开始位列限制离境的产品。

  到底限不限米粉?

  据羊城晚报报道,对此,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在就《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常见问题答疑时表示,根据有关定义,修订规例适用于供3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食用的配方奶粉、豆奶粉及普通奶粉。但是该定义并不涵盖经冲调后没有呈现类似奶的物质的粉末,例如橙粉或由米、麦等谷物所配制的粉末。也就是说,米糊并不在限带之列。

  然而,香港食物及卫生局的解释仍让不少妈妈感到困惑。有妈妈在网上疑惑地问:“家里5个月大的宝宝开始吃某个牌子的米粉,就是类似奶的粉末,冲调出来后奶味很浓,那到底是限带还是不限带?”

  香港海关人员表示,是否限带主要看产品的成分表里是否含有奶这一成分。“含奶的米粉,如奶米糊,确实在限带的范围之内,而不含奶的,及3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米粉就不受限制。”

  内地乳企未得利

  据投资者报报道,国外实行奶粉限购,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对内地乳企有利,这部分消费者会转向购买内地奶粉。不过,实际上内地乳企并未得利。

  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实行限购后,消费者可能更多购买在内地的洋品牌,真正转而消费内地奶粉的消费者非常少。

  2012年,内地奶企的增长速度稳中有降。

  伊利股份(30.30,-0.56,-1.81%)去年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长率是-3.65%,而2011年的净利润增长率132.78%,2010年则为20%。

  光明乳业(15.27,0.17,1.13%)2012年的净利润达到3.11亿元,同比增加30.88%,若考虑到其中有1亿元左右的营业外收入,其增速相比2011年的22.36%并无增长,而是远低于2010年58.71%的增幅和2009年142.82%的增幅。

  光明乳业表示:“香港奶粉限购令对我司奶粉产品的影响不大。目前光明奶粉产品销量稳定,按规划的市场方案稳健推进。”

  国产奶粉如何重建信任?

  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开始失宠。

  在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先后推行婴儿奶粉限购政策之后,英国日前也开始实施这一政策。

  据大众日报报道,尽管乳企、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了增加广大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心,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根本性的制度性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使公众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之下,继续保持着对国产奶粉的警惕和旁观。这些根本性的制度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国标”的国际接轨与超越问题。按常理来说,既然国人对奶粉崇洋媚外,要重建国产奶粉的信心,就必须采取同等的标准甚至是更严的标准。但至今国产奶粉的“国标”,仍给国人标准不高的感觉。加之2011年制定的乳业新国标,被称为标准“全世界最低”,加大了国人对国产奶粉品质的不信任。

  二是质检信息独立真实性的问题。虽然,质检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了对国产奶粉的抽检力度,但公众对检测机构本身公信力仍有怀疑。比如,3月3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说国产奶粉99%是安全的,现今又一下子变成了100%是合格的,不仅存在数字上的差别,更是存在“安全”与“合格”的概念替换,这不仅没让国人增强信任,反而加深了国人对质检信息真实性的怀疑。

  三是质检信息透明性的问题。针对吕新华“99%是安全的”一说,全国政协委员、CCTV主持人崔永元就直截了当地说,“当然没信心啦”,因为“我哪知道1%在哪里呀?”如今也一样,“主流品牌”百分之百合格,何为“主流品牌”?却存在多种解读。

  四是对食品安全忧虑的叠加问题。多年以来,出口产品的检测比内销产品严格,我国食品的出口合格率,均高于内销的合格率,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之,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着国人对国产食品的信任。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只是对我国食品安全不信任的一个缩影。没有一个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何况是事关孩子一生幸福的健康问题,故而没有一个父母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去做试验品。

  五是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缺失问题。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时,也出现过类似的食品安全危机,但他们有严格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都可能只有破产一条路。而我国无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双倍赔偿”,还是《食品安全法》中的“十倍赔偿”,都难以起到真正的惩罚作用。

  重建国产奶粉的信任,只有有的放矢,真正“甩开膀子”改革,先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制度以及对制度的信任,才能水到渠成。在这个意义上,重建国产奶粉信任的速度,取决于“甩开膀子”的力度,我们期待国产奶粉能够成为一个重塑社会信任的样本。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