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后,民意与资本博弈的结果是:鹏欣收购16家牧场重获政府批准,不过有附带条件:一,追加至少8240万元(1600万新西兰元)的投资;二,尽可能协助新西兰国有企业LandcorpFarmingLimited在中国扩大农业咨询服务和向中国市场推广其生产的食物以及动物产品。据新西兰媒体报道,鹏欣集团收购16家牧场的价格为10.8亿元(2.1亿新西兰元),比当地乳制品企业MichaelFay财团的出价高出1.98亿元(0.385亿新西兰元)。
不过,即使付出了高于市场估价的代价,收购成功还是让鹏欣兴奋不已。“我们将以‘Pure100’及‘NaturePure’品牌把高附加值乳制品销往中国。”上海鹏欣发言人CedricAllan表示,16个农场由鹏欣集团与新西兰最大的国有农业公司合资组建的企业负责管理。
鹏欣方面认为,这样的合作能为国内市场稳定地带回新西兰的顶级奶源。
市场叫好
鹏欣成功收购新西兰牧场的交易无疑是一个创举,却不是孤例。国内不少乳业巨头都在不同程度地觊觎着海外奶源的供应链。
2010年7月16日上午,光明乳业的董事们被临时召集到上海吴中路的光明乳业总部大楼,会议的核心议题是一桩并购新西兰牛奶公司的议案。短短两天后,光明乳业便发布公告:拟以增资形式认购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51%股权,为此,光明付出了3.82亿元。同年,娃哈哈亦已高调宣布进军中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它打出的旗号是“原装进口”,让荷兰的公司为其代工。
“企业到境外寻找优质奶源,这是消费者乐于看到的。”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在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后,国内奶源品质不佳、监管不到位的印象深入人心,这成为了国内乳企进入高端奶粉市场的主要障碍。而光明、娃哈哈海外落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其进军高端婴儿奶粉市场寻找生产基地,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目前,Synlait公司年收购鲜奶量为60万吨,为光明乳业提供了40%的奶源。尽管只是控制生产线,这桩收购依然让光明乳业顺利完成产品升级。在获得了Synlait的奶源后,光明乳业推出了一款高端婴儿奶粉,这款奶粉自去年年底上市后,销售实现了环比80%的高速增长,颇受消费者欢迎。而光明的年终报表则显示,该公司在2011财年营收增长23.16%.光明乳业一位高层向记者表示,Synlait公司的收购符合投资预期,物有所值。
宗庆后则认为,投资境外奶源既符合企业寻求商业利润的目标,又契合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企业在国外收购牧场发展会更快一点,同时也可为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打点底。”
靠谱?不靠谱?
那么,境外圈奶是否能成为中国乳业的救赎?王丁棉不是那么乐观。他认为,企业到国外收购奶源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但从整个中国乳业的发展看来,“境外圈奶”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投资方式。
横亘在企业面前的难题是:到国外寻找奶源难度很高。新西兰、发达国家可能会允许一两家中国企业买牧场,但大量购买难以实现。
上海鹏欣的收购已在新西兰全国范围引发了紧张和不安。著有《土地掠夺者:谁来拥有地球的新战斗》一书的英国知名作家FredPearce建议:如果投资者没有带来实质性的东西,例如新的专门技术,只为获取利润而来,那么,政府应该抵制。
在野党工党党魁DavidShearer则指责新西兰政府出售牧场的行为是“向外国投资者卑躬屈膝和忽视我们农村腹地需求的一个例子”,他不相信上海鹏欣集团能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改善经济。目前,工党已经了草拟了相关法规,以强化对外国投资的规定,“这将大大限制政府将农用土地出售给海外买家的自由裁量权。”DavidShearer说。
目前中国有729家乳制品企业,在王丁棉看来,有能力、有精力到境外买牧场的最多只有1%。“就看鹏欣收购的案例,当地乳企与土著联合抵制,不停打官司,还要一次次地追加投资,有多少个企业吃得消?”“中国乳业的问题还得在国内解决。”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